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月圆中秋话民俗】
天上一轮圆月明,古今何处不中秋。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月圆时刻,不知有多少思乡和团圆的思绪相伴,悲欢和离合,笑声和泪水,演绎了多少人生的故事。千百年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
释名及缘起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副副班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祭月和赏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清代祭月的场景是这样的:祭月于八月十五月亮升起时进行,于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满各种供物,如月饼、瓜果等。月饼称为团圆月饼,要放在特别的架子上,架底衬木版,将其直竖起来,摆在桌子中央,两旁摆着如人一样站立、手持捣药杵的兔形月饼。桌上还摆满供器,如烛台、香筒、香炉等。在燃起红烛和檀香后,全家人开始祭拜月亮。民间以为,月亮属阴,须由女人先拜,男人后拜,也有些地区存在“男人不拜月”的规矩。祭月毕,合家一块吃“团圆酒”,“赏月饭”。
中秋之夜,月亮东升,人们便开始赏月活动。赏月是中秋节最为盛行的习俗活动之一。我国魏晋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宋时此风已十分盛行。宋代的京城开封,每逢中秋佳节,一般市民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秋夜里风清月白,露意微浓,三五好友或亲朋,把酒临风邀月,畅怀人生快意。
八月十五月饼圆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民间以为,八月十五吃月饼习俗的普及始于元末农民起义。元朝末年,蒙古贵族为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武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利用中秋向亲友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加一张起义的小纸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人们纷纷赶来参加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从此中秋节制作月饼,并用以馈赠亲友,成为民间习俗。到了明代,已出现了直径达二尺的月饼,也正是在此时,月饼开始大量出现。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中秋夜赏月登东白山】
我对东白山,满怀敬仰,总觉得它离天最近,充满神性。
曾听人说,站在山顶上,能看到世界上最大最美的日出。于是,我心里曾无数次竭力去想像,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她,体味她……
东白山在浙江省中部东阳市虎鹿镇境内,位于诸暨、嵊州、东阳三市交界处,地处仙霞岭山系会稽山脉南端,是东阳名山之首,主峰古称“太白峰”,海拔1194.6米,是浙中最高峰,它的巍巍躯貌,呈现东南奇观,故为浙东群山之雄。东白山,向来以大风、云海、日出、“美丽冻人”著称。
这是一个温馨的中秋之夜,带上阿忠,驾着“三菱”来到离月亮最近的地方,看最清楚的月亮。明月挂在风车上,似乎触手可及,夜里的东白山出奇的静,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对月当歌,良宵畅谈。
我只想说,中秋月夜很美,真的很美!
车停在离山顶不远的一块平地上,第一次裹着晨曦走在湿漉漉的山道上,青草特有的芳香扑面而来,那草香涩涩的、甜甜的、柔柔的,在微风中侵润着我的每寸肌肤,这让我顿感清新,昏沉的脑子也一下子像被过滤了般清爽。
我们赶到山顶的时间正是看日出最好的时间。群山在沉静中,从一片黛色的云层下透出清晰简洁的轮廓,勾勒出与天际蜿蜒的界线。清风在云层下慢慢扇动着,将深色几近黑色的云层吹出了依次有深灰、浅灰、和蓝色的层次,慢慢地,渐渐拉近了人与天际的距离。
终于,呼之欲出的第一缕阳光透了出来,淡蓝色的天际出现了一抹淡淡的粉红,远处的山峦变得清晰起来。
少顷,太阳就被一点点托高,由柔和的粉红变成了晃眼的金红,那团金红升腾着,升腾着,意味深长地看着世间万物,婀娜多姿,妩媚无限。天地间随之豁然开朗了,我忍不住张开双臂,尽情地做了几个深呼吸,贪婪地吸吮着人世间的日月精华,在曙光的照耀下得以片刻的抒怀。
山高,风也急。劲风让你在东白山之巅,看不到高大的树木。东白山适合生长低矮的灌木,比如茶树。同茶林一起为东白山秋色增辉的就是大片的狗尾巴草和许多我叫不上名来的和狗尾巴草一样的金黄的草组成的草甸了。
一岁一枯荣,这些装点东白山秋色的山草,为东白山奉献了春夏的青春和美丽后,在秋天,在自己生命的暮年,毫不吝啬地向东白山燃烧着自己生命中最为绚烂的光芒。这份日出之美,足以攫人心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欣赏是一种心情,与季节无关。许许多多的风力发电机,它们屹立在高山之巅,剑剌云端,越显得的挺拔高大。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熠熠的红色的光芒。
阳光变得更纯净,充满了黄金的光泽。这份金黄让我情不自禁不住地想起供奉于佛前的烛光,充满了美,一种不可渎亵的纯洁静谧神圣的大美。这个时段的光影最为迷人。
群山是淡淡的,只有淡淡的轮廓,呈现的则象一幅幅水墨画,虽然随着云起雾来,有浓有淡,但总不离水墨范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任何一个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大家都无法画出得。它的用墨是一种大写意,大气魄,随意自然,恰到好处。远的浓,近的淡,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
游移不定的云雾,忽聚忽散,倏尔而逝。有时好比汪洋中的万顷碧波,银浪排空,翻滚不息。在晨光雾海的衬托之下,伊然是一幅仙山琼阁图,令人仿佛超脱凡尘,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神奇而又美妙的仙境。
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跌,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干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太阳在天,云海在下,霞光照射,云海中的白色云团、云层和云浪都染上绚丽的色彩,像锦缎、像花海、像流脂、美不胜言。从美学角度观察,东白山云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其洁白云雾的飘荡,使东白山呈现出静中寓动的美感。
一幅巨大天然画卷,东白山馈赠给我的最好礼物,我笑着接纳,却一脚跳过,我已大步走向前方,只把它的伟岸和妩媚记取在心里……
中秋是秋的极致,它带着一种春华秋实的丰收,带着人们的一种情感迸发,带着一种旅途的劳顿。
在山上,你能看到山下永远看不到的东西,比如那一束束怒放着的野花;那无边无际的草甸;那壮美的日出日落;那潺潺的小溪,许多美景在都市已经无法寻觅 ,而高海拔的山上,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背上行囊,远离喧嚣的尘世,去拥抱山川河流,静观日落日出之美!去感受那份宁静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