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菩萨

发布时间:2017-12-2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今天无量寺院的园慧师父给我讲解了华严菩萨,我十分感动,我被华严菩萨慈和解救众生的精神所打动,感到佛的慈和比天地更广阔。园慧师父在阿弥陀佛像面前给我讲起了华严菩萨。园慧师父说:“佛万德譬如华,以如华之万德庄严法身,叫做“华严”。本为经名,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乃以陈隋间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因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凭此证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华严三圣,指的是: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


园慧师父平和地说:“据说元朝时代华严菩萨,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此污浊红尘,入山修道。起初父母不答应,可是他表现得意志坚决,一再恳求。“容许孩儿出家求道吧!”“好吧!”父母没了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他得要求。经过商量,父母就送他晋诣五台山寿明法师座下作沙弥,终于在那儿披剃后,受了具足戒。他很用功,只是潜心读诵杂华严经部,竟阅读了千部之多,且有相当心得。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既是观想大日如来亘三世常在说法。有一天,他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华严菩萨”。他曾建一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但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毘卢如来圣像端坐在莲华之上。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起观。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圣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的谢辞了不愿接受。成宗帝临幸入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他回答:“虚空剖出一茎骨”。意义颇深,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没多久安详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后经三天,化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园慧师父说 ,还有一个华严菩萨的传说, 园慧师父说:“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有何证明清凉国师就是华严菩萨呢?据载,清凉国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牙。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



园慧师父说:”每一个出家人都应该知道这十种事。现在我念给你们听一听: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第六、身不触居士之榻;第七、目不视非仪之彩;第八、舌不味过午之肴;第九、手不释圆明之珠;第十、宿不离衣钵之侧。”园慧师父补充说:“每个佛子一定要知道六波罗蜜。菩萨之意:“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菩萨之行为: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菩萨之开始: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是啊,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