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使它成为两岸合力的精神支柱,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潮平两岸阔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2016潮平两岸阔观后感1】
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文字语言。然而,两岸之间并不因为这些文化的交流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文字,但现在大陆书写汉字用的是简体,台湾用的却是繁体。同一种文字语言,使用的却不是同一种书写方式和印刷文字。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两岸之间不能用一种通行的语言符号系统表达与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势必在国际上会造成中华文化的两个版本。这不仅会对双方的交流造成人为障碍,而且还会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附加的隔阂。
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它的有效传播、特别是国际化传播必须通过一种双方能够共享的符号体系才能够实现。在今天,尽管通过汉字进行文化交流的难度较高,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文字依然是可供他们选择的可靠路径。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台湾与在大陆得到的文化历史可能是两个不尽相同的版本,更不用说那些并不了解两岸历史的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可能会产生更多偏差了。所以,两岸应当尽快改变汉字符号在两岸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化表达,消除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中的不同书写方式,打破两岸乃至在国际文化交流间的技术壁垒,这对于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都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进而言之,由于两岸之间不同的文字书写方式,我们对于西方语言的翻译,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汉语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于西方经典文化的译著,常常不能在一个共享的学术框架、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下进行。现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个院校之间的互访也不断增加,可是,双方在讨论一个共同命题的时候,使用的却是两套学术语汇。这种各说各话的现状在客观上对两岸的学术与文化交流造成了不必要的技术性障碍。要想解决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可以组织两岸的学者共同编著一部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汉译词典工具书,来整合我们对于外来语的翻译与学术表达。
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可是,我们却没有共同的历史学,哪怕是对1911年以前的历史,也没有一部能够获得两方共同认可的历史教科书。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可是,我们却没有一部通用的汉语词典及英汉词典,使我们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体系,对内对外都不能够通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尽管这些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可是,距“两岸一家亲”的愿景尚有诸多的坎坷要跨越。这要靠两岸人士携手并肩,共同迈进。特别是此次海峡文化发展论坛建立的学术对话机制,更应当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起到化解屏障、消除隔阂、铺设道路、架设桥梁的积极作用,为海峡两岸文化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2016潮平两岸阔观后感2】
两岸历经半世纪隔离,如今重新接触,不管是中国大陆强调的中华文化,或台湾凸显的本土意识,“当代”的台湾与“改变中”的大陆,正以加倍速度进入前所未有的两岸交流新纪元。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总合呈现,两岸政经体制不同,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虽同源同种,却面貌殊异。文化交流作为两岸相互往来的重要项目,从官方带动到民间具体推进,文化交流始终扮演着和善大使的角色。
20年来的两岸艺文交流有变有不变,有常态的交流模式,也有随大环境改变的部分。整体而言,两岸文教交流的范围、项目与实质内容,均逐年提升,几遍及所有类别,从学术逐渐扩充到艺文、科技、体育、大众传播与文物、民俗技艺、宗教等多项专业范畴,交流内容亦趋多元与深入。
在两岸逐步走向和解的大前提下,艺文交流不可避免,也难以禁止。然而,交流虽有正当性与必要性,但很难无视政治因素与民众情绪,尤其是两岸长期对立所形成的既定印象,并不容易立即消弭,双方的交流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对与“文化”相关的政策与经营管理屡有阐述,而两岸交流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生态环境也有明显变迁。不过,台湾两个主要政党的两岸政策不同,导致双方艺文交流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此所以两岸交流进行20余年,双方因为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的差异性仍然存在,连带影响两岸艺文交流。
台湾以中华文化为主元素,原住民文化与来自荷兰、日本和现代欧美的文化因子也同样深入台湾底层,形塑台湾当代文化。在处理两岸文化交流的态度上,两岸皆应了解台湾文化经验的复杂性。
更多热门观后感推荐:
1.专题片《潮平两岸阔》观后感
2.文化专题片《潮平两岸阔》观后感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