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一种骄傲,让我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它更是不怕失败的拼搏,无所畏惧的专注,追求卓越的执著,孕育着一个人的底气,一个国家的自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里约女排夺冠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里约女排夺冠有感1】
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3-1逆转塞尔维亚女排,强势夺冠。这是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时隔12年再次摘得奥运会金牌,也是第三次夺得奥运冠军。网友沸腾了:“为女排骄傲,今天我愿为之刷屏!”
在国人心目中,女排是一个传奇。1981-1986年获得五连冠,她们的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个时代;从2004年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到里约奥运会冠军,两个巅峰时刻同样让国人扬眉吐气。特别是刚刚获得的里约奥运会冠军,更是完美续写了“女排传奇”。谁说中国三大球技不如人?中国女排再次夺冠就是强有力的回击。
中国女排也有过低谷、迷惘和徘徊。但她们从不会一蹶不振,总会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困境,总会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改写历史。她们凭什么?我认为她们成功因素有很多,但关键一项,就是拼搏精神。
女排里约夺冠之路显得荆棘满路。刚开始,中国女排状态欠佳,对阵荷兰队、美国队,均在领先情况下遭对手逆转,在8月12日的小组赛中更是以0:3的成绩遭塞尔维亚横扫,结果以只有两胜三负排名第四的成绩进入淘汰赛。然而,进入淘汰赛的中国女排姑娘把拼搏精神发挥到极致,对阵卫冕冠军巴西队,面对对方主场优势和伶俐进攻,女排姑娘不甘示弱、殊死奋斗,终于凝成了“超级爆发”,愣是“在悬崖边上”把卫冕冠军拦在四强门外;冠军争夺战中,面对首局失利的不利局面,女排姑娘没有胆怯,更没自乱阵脚,而是沉着应战、殊死拼搏。她们跑满全场,用一双双手筑城了移动的长城,把对方的进攻有效化解;朱婷的大力暴扣、徐云丽的短平快式进攻、惠若琪的精彩拦网,都似有千钧之力,势不可挡。狭路相逢勇者胜,她们在巅峰对决中打出了世界一流水准、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气概,最终成功续写了“女排传奇”。
女排再次夺冠后,媒体这样评论女排:“只要足够顽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是的,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为胜利兜了底,也宣告了中国女排的“王者归来”。我们之所以感谢女排,除了感谢她们在奥运赛场上为国家赢得金灿灿的金牌之外,还在于她们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发挥到极致,向世人展示了我们精神的强大。
这几天,随着女排一步步走上巅峰,“女排精神”再次成为人们热议话题。笔者认为,女排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等宝贵品质,这些宝贵品质都与顽强拼搏有密切关系,甚至有枝与干的关系。因此,我们为女排感到骄傲,就应当好好领悟她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并在工作岗位上将之好好传承和发扬光大。
【里约女排夺冠有感2】
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金牌,成为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最大惊喜。对于胜利,早在八强赛战胜东道主巴西时,主教练郎平就显得很平静,她对现场的中国记者们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番话显示出一位卓越的业务型主帅异常冷静的头脑,也赢得媒体记者一片掌声。
“女排精神”是这两天中国女排获得金牌后,舆论谈得最多的概念,并各有各的解读。这个时候,重温主教练郎平的话,显得尤为重要。精神很重要,但是,精神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专业的训练、团队的合作、职业的操守,离开了这些,空谈精神、意志,无法获得成功。这对于我国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不无启迪意义。
对于我国学校办学,舆论一直希望学校校长有教育家精神,尊重教育规律,避免行政化和功利化,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针对校长的专业培训。可是,现实中,学校办学缺乏教育家精神的不在少数。原因在于,要让校长有教育理想追求,并在办学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就必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给学校自主办学空间。同时,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引导校长做职业化、专业化的校长。这和郎平带领女排获得成功一样,郎平的胜利可以说是专业的胜利,如果对于主教练的带队指导,总有上级领导干扰,郎平能获得教练生涯的辉煌成功吗?即便再有迎接挑战,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的“精神”,也恐怕难以获得佳绩,毕竟,竞技运动要靠专业水平,用实力说话。
此外,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待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态度。其实,一味用“精神”来要求教师,而不注重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的做法,是落后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教师的基本待遇和权利得不到保障,乡村学校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对此,国家已有清晰的认识,近年来建设和发展农村教师队伍,都把提高待遇、评职称向农村教师倾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表明,单靠精神激励无法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必须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与事业发展空间问题,才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职业荣誉感的提高。
“只有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则是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学生的“励志语”。在我国,还有一些中学把假冒的“哈佛校训”,诸如“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刻在教学楼、图书馆墙壁上,激励学生争分夺秒刻苦学习。可以想见,在这次奥运会后,一些学校会在开学时,要求学生们学习“女排精神”,要百折不挠,有一颗“冠军心”,为此要配合学校的“题海战术”,做到“不叫苦不叫累”。这不是学习“女排精神”,而是灌输“应试精神”。女排获得冠军,一个重要原因是主教练善于识人,令中国女排实现优秀人才的“井喷”。据媒体报道,在郎平2013年4月走马上任之前,中国女排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但自从郎平接手之后,中国女排每年都会有优秀新人不断冒头,第一个被郎平发掘的便是这次在奥运会获得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
这难道不是启示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吗?可是,在当前单一的分数标准之下,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被忽视,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把学生分“差生”和“优生”对待,美其名曰是为了刺激“差生”。显然,这是不利于形成优秀人才“井喷”的环境的。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展示,才能让他们收获自信和成功。
“女排精神”,说到底,是职业精神与专业精神,是对运动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的尊重,对人的潜能的科学、专业开发。重视教育的规律和常识,给校长自主办学空间,保障教师的待遇和权利,促进校长和教师职业化、专业化,重视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我国的教育才能让教育家校长、教师以及创新人才辈出,这是“女排精神”对发展教育最重要的启示。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4.峥嵘岁月唯女排精神不变
6.真正的女排精神
7.
8.弘扬女排精神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