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之全民阅读立法

发布时间:2017-07-30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一个国家强盛与否?是要看科学进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科学,归根结底在教育。基础教育不可小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2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之全民阅读立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2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之全民阅读立法1】

  无意中看到阅读立法的贴子,觉得特别意外与稀奇,不必问阅读立法的目的与意义,提案者必有大量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诱人的描绘,还是先想一下阅读的现状与原因吧。

  网上查到我们的人均阅读量是4.39本,明显偏低,与排名第一的以色列人均64本相比,更是冰火两极没法比,这还仅仅是数量,没有考虑图书的质量、阅读的质量。或许数字有些抽象、遥远,现实一点,不妨想一下自己一年看过几本书,自己身边的人都在干什么。现在一般家庭没有专门的书房,至少大多都会有一点书,象个花瓶摆在那里,偶然也会动手摸一下;单位的公办室里一般都有巨大的书柜,基本的常识可以表明那么多书是不可能看完的,再细看专业化的书名,就知道一般不会有人看。公共场所大多是玩手机游戏的、上网的,也有少量看电子书的,除了低俗的杂志小报,高质量的书报少见。或许许多人象我一样没有到过国外,我们可以从人均阅读量、图书的销量、图书馆的数量、文化产业等等想象一下,国外的阅读状况。日本图书2009年销量约581.47亿元人民币,中国图书销量548.52亿元人民币,日本人口1.28亿,中国13亿,也就是我们平均10个人一年买的书还没有一个日本人多。(摘自《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相关数据在网上浏览更为方便,这里不再列举。

  读书的好处世人皆知,我刚记事时,村里那些不识字的长辈都会常说“好好读书。”广泛的阅读除了少量目的性、功利性的动机外,更主要的应该是人生的乐趣享受,拓展思维视野,深刻感受深度感悟生活,更高层次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丰富内心世界,更好地生活,生活得更好。真正的阅读应该以休闲修养为前提,以兴趣为动力,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理解了阅读于生活的价值意义,自然会有一种本能的兴趣。

  相信阅读立法的动机是好的,目的意义是科学的,从国家、社会、文化、个人角度看,都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与充足的理由。我想到梭罗的一句话“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公民。”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比做一个枯燥的学问家更有意义,生活是第一位的,阅读立法的效果应该象阅读本身一样,让我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能成为桎梏,压抑健康的生命本能。现在社会图书已经比较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已极少,需要的是风气的引导,兴趣是动力之源,有了兴趣就如同有了中子源,必将击穿我们这个超临界的社会,产生阅读链式反应。

  不必急于讨论立法本身,相信国外那些相关的阅读立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非常希望我们在这方面有新的成果,并有更好的效果。常识告诉我们立法本身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法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法的精神的理解与领悟,风气的引导。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法作为辅助,立法促进阅读也有必要,但我们要清醒,更要有常识,民以食为天,那么法律、制度,那么多监管部门都保障不了食品安全,几年前有骇人听闻的三聚氰氨奶粉,现在又有恐怖的地沟油,说到食品安全人人自危,阅读立法也一样,良好的初衷不能依靠迷信法的本身,相比思考立法,更重要的是良知、灵魂的觉醒,更需要思考社会的风气、价值取向。

  【20162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之全民阅读立法2】

  2013年,我国的全民阅读工程有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条例初稿已经拟定,正在逐步细化和完善。法律的介入和引导,有利于改善阅读条件和环境,保障民众的阅读需求,意义重大。

  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阅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国人素来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现在,受传媒多样化、网络盛行、手机侵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玩手机、刷微博、打游戏,乃至“以微博代替书籍,以传播代替学识,以表演代替讲解”,国民阅读状况令人堪忧。有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52.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应当承认,在多元化阅读的时代,网络阅读、立体阅读固然是阅读的一种,不能简单地以纸上阅读来计算阅读量。只不过,这种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纸质书的阅读就更需要鼓励和提倡。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国民阅读有望迎来法制环境,无疑令人欣慰。

  然而也要看到,法律可以规范和导向人的行为,却未必能够直接约束人的心理。阅读是一项精神活动,一种心灵体验,法律的介入果真能够立竿见影,真正改善人们“浅阅读”、“不阅读”的状况吗?

  对普通人而言,读书算不得一件有趣的事,应该吃得起一个“苦”、耐得住一个“寂”。要不然,就不会有“头悬梁”、“锥刺股”,不会有“三更灯火五更鸡”。即使到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靠知识、靠软实力取胜的时代,不少人仍以读书太苦为由不愿读书,说什么“学理论太枯燥,学业务太单调,学科技太深奥,还是玩牌有味道”。有的地方,有的组织,费尽心思搞的一些“读书月”、“读书日”,也是冷冷清清少人问津。

  读书之益,“得于目而富于心”。事实上,阅读之要不仅在于用眼,更重要的是用心。当读书成为人们下意识的需要,阅读方能蔚然成风。不妨说点轻松的,有个寓言讲,一只公鸡在秉烛夜读,狐狸来了,边走边想:“再有半分钟,我就可以抓到你,真是个书呆子,死到临头了还一点都没察觉。”狐狸轻轻地往前蹭,突然掉进了陷阱。公鸡大笑着把狐狸抓出来:“明天午时斩首。”狐狸有气无力地问:“我能否给家里留句遗言?”“什么遗言?”狐狸流着眼泪说:“请转告我的家人,一定要当心爱看书的动物。”——轻视读书,成了狐狸永远的、刻骨铭心的痛。

  金圣叹说:“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读书的真假,关键要看读书的人是否发自内心。培养国民阅读风气,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需要你我从“心”开始。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