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的家风家训征文

发布时间:2017-07-13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我的家风家训征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6我的家风家训征文1】

  俗话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家文化” 。在我的心目中,家风应该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记住并学会该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事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对人生的处事态度,也是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教育我:尊敬老人,孝顺父母,与人为善,勤俭节约,诚以待人,坦荡直爽,锲而不舍,乐于奉献。并经常叮咛我说,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根本谈不上爱国、爱家、爱社会。所以说,这样的人也不值得你去交往。在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方面,我的父亲、大伯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模范。父亲八岁那年,我的爷爷便去世了,奶奶成了家庭的核心,尽管她没有文化,但是父亲对于奶奶的话总是言听计从,从没见父亲与奶奶红过一次脸,顶过一次嘴。或许是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父亲身上 “忠、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大概是自幼缺少父爱的缘故罢,父亲的性格刚毅倔强,只要认准的事情非要干出个眉目不可。十六岁那年父亲通过招工来到一家国有企业,成了一名矿山工人,一晃三十年的时间,其间风风雨雨历经坎坷,父亲从事了掘进、运搬、采矿、机电等十多个工种,各项工作总是有条不紊,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受到领导表扬和同志们一致好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父亲的月工资是36.5元钱,要维持一家八口人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花销,窘困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节省开支,回家80多华里的路程,父亲要步行10个多小时,有一次冰雪覆盖了大地,为了抄近路急早赶回家中,父亲从麦地里穿插过去,没想到竟掉到一个枯井里面,幸亏里面没水,井又不深,万幸中的父亲几经周折踉踉跄跄回到家中,扑到奶奶怀里,哭成了一个泪人......家庭生活的拮据,让父亲时时愁眉苦脸。然而在孩子们面前,父亲总是洋溢着和善的笑容,大概是1963年吧,父亲东借西凑,通过购物券终于买上了一辆“金鹿”牌自行车,自此他视若珍宝,两天一擦洗,三天一注油,一直到他退休,这辆自行车整整陪伴他走过了人生25个春秋。退休后,我们都劝父亲好好安度晚年,他却主动到村里干了保管员,平时除记帐、发料以外,总是跑前跑后,时时不得清闲。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工作单位,拿着把扫帚扫前扫后,把凌乱的物件摆放的整整齐齐,但由于他对工作的过分“认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譬如老李家借了把笤帚三天未还,他会亲自上门追回来,老王家用了条麻袋不知放到哪里去了,父亲就让他照价赔偿,由于父亲事事“斤斤计较”,竟落了个“高老管”的绰号,他却不在乎这些,每天同往常一样埋头工作着。与此同时,忙里偷闲的父亲还在离家五华里的南山坡上开起了一块空地,种上了玉米、豆子、高粱等农作物。每次顺路回家,我们经常看到父亲顶着炎炎烈日,头戴着一顶斗笠,在地里锄草、施肥、浇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灰尘沾满了他的脸上,他像没有感觉出来一样,依旧默默的劳作着......第二年春天,父亲又在自家门前,开起了一块菜地,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辣椒,望着井井有条郁郁葱葱挂满果实的菜园,父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不,一有空闲他就骑着个自行车东奔西走,给儿女们送他亲手种植的蔬菜。在我记事起,父亲没有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吃过一顿象样的饭菜。过去在矿山上班时,一年到头总是把馒头领回家,给奶奶和我们兄妹分着吃,自己却把地瓜干、煎饼、窝窝头带到班上去吃。平时父亲不吸烟不喝酒,粗茶淡饭成了主食。我们多次劝他改善一下生活,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父亲听不进这些,总是简单的辣椒炒青菜,吃起来却是津津有味。每次回家,我总爱买些香肠、火腿之类,他又絮叨开了:“这些东西太贵了,你是钱多烧的。”我不敢言语,默默的听着父亲训斥。等到下次回家,买的食品依旧没有动样,没有办法只好全家共同“解决”。 1981年盛夏时节,年事已高的奶奶生病住进了医院,父亲请假回家,昼夜在病床前伺候。亲自为奶奶穿衣,扶老人大小便,端屎倒尿。都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可是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批驳了这种言论。特别是在奶奶生命晚期,肚子腹胀的厉害,宿便积聚在直肠里,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买来开塞露用上无效后,就用手指把坚硬的大便一点点扣出来……在帮老人排没便之后,奶奶感觉肚子里舒服了很多!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饱经沧桑的奶奶于84岁那年含笑离开了人世。目睹父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兄妹四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以父亲为榜样孝顺老人。

  奶奶去世以后,父亲秉承了祖辈的做人准则,又将这些准则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平日里,父亲曾多次告诫我们兄妹四人: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清白、处世要正直。并教育我们一定要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名言警句。后来,随着自己年龄增长,我觉得父亲说的每句话对自己都很有用。日常生活中,我的母亲也经常用“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话语,来教育我们勤俭节约珍惜劳动,让我在年少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和做人准则。在吃的方面,我们家中的剩菜剩饭从来不倒掉,除非是坏掉不能吃了,要不然一定会留到下一顿再吃。记得小时候我们吃的很多小零食,外面卖的,母亲很少买给我们吃,能自己做的都是自己做,用母亲的话说,这样既省钱又健康。现在我们的家庭也是一样,从来不轻易下一次馆子,总说饭店的菜贵,好不容易带母亲去吃一顿,她都能念叨上好几天,说在外面吃一顿能顶上在家吃好几天了......

  成大后,我也结婚生女,按照父亲的教诲,对女儿严格要求,绝不姑息迁就。在子女教育方面,我始终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是一张白纸,要涂成什么样的图案和色彩,就要看父母是否能把自己家族中延传下来的家风传递给孩子。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成长的导航灯,更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成长足迹中,都会伴着家规和教育,使家风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所以我时常把郑板桥的名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不断告诫女儿,让她从小养成了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是啊,家风就是父母之风,父母的良好品质是孩子的无价之宝。父母的缺点就是孩子生命的伏险。父母的品质、作风、性格、爱好,都会自然地在孩子心灵上显现。通过中央台的节目,我也深深地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着个人素质的高低,也体现着一个家庭家风的良莠,一个个人、一个个家族组成了一个民族,而个人素质、家庭的家风形成的则是一个民族的民风。

  【2016我的家风家训征文2】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