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节征文精选

发布时间:2017-06-08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不用看日历,我也知道,端午节正在来临,又是一个粽子飘香的时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端午节征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端午节征文精选1】

  日子过的恍恍惚惚,全无了时间的概念。不经意间的一个抬头,竟看见墙上那厚重的日历已经揭去了一半,然后静下心了暗自回顾逝去的光景,这才意识到我又一次把大把的光阴给浪费掉了。离了家出门在外,开始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开始慢慢学会坚强学会自爱,开始了慢慢的悔悟和救赎。这个时候,方才体会到老人们说过的“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话来,幡然醒悟,却惊觉时间已经流走于指尖。放佛是一个转身,身后还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春节,面前却早已是薄汗津津粽香飘飘的端午了。

  而今虽是身在异乡,但情系一处,回想起小时候老家过端午节的情形,历历在目。

  许是地区差异的缘故,在老家没有“端午”这一说法。大人们都用一个响亮的称谓来代替端午那拗口的叫法——五月五,简单明快,让人一目了然。没有江南水乡的那种隽永儒秀,却多了一份西北人独有的豪爽粗犷。

  到了五月五这一天,家里最忙的莫过于母亲。母亲早早起床后,还来不及洒扫庭院,便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去村口的大柳树底下打一些柳枝下来,拿回家后在每一间屋子的门框上面都虔诚地插上一支。端午这天,在家门前或是屋檐下插上柳枝,是老家一直以来的传统。而母亲也是如此的迷信,端午这天,一定要打最新鲜的柳枝,这样才吉利。为什么要插柳树枝,我问过村里年岁最长的老人,他也不知道。按照惯例,端午这天的柳枝在家里是要插三天的,三天过后方可丢掉。端午节去上学,最开心的就是和同学一块去砍柳枝,然后七八个人抱着一大捆的柳枝去教室。教室也借着端午节的光,摇身一变便显得格外妖娆。远远望去,给人的感觉是一大丛柳树枝里盖了间教室一样。当然,那天,我们也可以在讲桌上插满柳枝,给自己编一顶柳枝帽子戴在头上。这一天的学生的所作所为,老师是不介意的。

  小时候过端午是极其开心的事,一觉醒来,经常会发现自己手上脚上全部戴上了花绳,这是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母亲替我们绑上的。在老家端午这天,家里人都是要戴一根彩色丝线打结而成的花绳的,据说是为了辟邪。当然,大人顶多在脚踝处缠绕一根就完事了,而更多的,花绳却像是为孩子私人订制的一样。端午这天,照例是小孩子们相互攀比的节日。来了教室,凑在一起,不比谁比谁漂亮,不比谁比谁学习好,比的是谁的花绳好看。而那些年,我总是羞于向别人展示我的我的花绳的。母亲说,五月五这一天所有人都必须戴上用彩线编制的花绳,手腕,脚腕甚至于中指上都要戴一个,这样可以辟邪,还可以防五毒的侵害。我坐在教室里,看着身边的同学手上戴着颜色绚丽造型别致的花绳,再看看我的手腕,虽说也是花绳,但颜色灰暗,丑不拉几的。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在心底里埋怨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加一些欢乐的颜色呢,非要用一些青色紫色的晦暗色调。于是我便赌气一般的解掉母亲给我系上的花绳,坐在教室里闷闷不乐。直到我中午一个人回家的时候在林子的草地上看见一条晒太阳的花蛇之后,我才慌慌张张地戴上花绳。那一刻,我真是相信了母亲的话,原本端午节不带花绳是真的会遇到蛇虫呢!

  西北的端午节不同南方,没有龙舟大赛,即使连粽子也是很少有人吃。端午这天的主角是一种面食,我们用方言叫它“固决”。名字缘由已无从考证,但固决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与敬畏之中传承了下来。在老家,考证一个女人是否贤良淑惠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她的做饭手艺如何,而端午节这天做的固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送人的,这样一来,原本平淡无奇的端午节就因为这些女子的暗自较劲而多了几分趣味和烟火味。母亲原本就是制作固决的高手,到了端午节前后,更是忙前忙后手脚不断。固决做法很简单,和面饼类似,但又与面饼不同之处是在于它的造型和装饰。母亲通常会用木梳嵌出花纹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固决的花纹随着面团一起膨胀,因此也就显得更加真实美观。有些时候一个固决母亲可以做出好几种不同的花样出来,有时候是青蛙,有时候是鱼,也有时候是蝙蝠。母亲制作的姿态各异的固决在此后的好写日子,都成为了村里人热议的焦点。

  端午这天,也是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平日里村里人忙着除草忙着收菜籽,很难得空,恰好遇上端午便可以心安理得的歇息几日,以便为即将来临的麦忙时月养精蓄锐提前做准备。端午前后,倘若你站在马路上看见许多大小伙子骑着摩托车一溜烟的呼啸而过,不用怀疑,那绝对是去给老丈人送固决去了。在老家,对即将送走女儿的老人而言,亲家的固决做的好坏,送的多少,也是检验女婿的诚意的一种手段。

  再后来,慢慢长大,我和妹妹去了附近的镇子里上学,家里就留下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端午节的气味愈来愈淡,甚至连我都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过那样的时光。

  高三的一天中午,我下了课正准备收拾做饭,母亲风风火火地进来了。因为天热加上走的急促,整张脸红透了。母亲一边歇下肩上的包袱,一边说,今天是五月五,我给你俩带了几个固决。说着就往出掏,又抬起头问我,花绳呢,有没有戴?我摇摇头,母亲似乎是早就料到一般,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簇彩线,些许的功夫就编出两条花绳出来。而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很是抗拒这些东西了,总是觉得感觉很傻很俗气!不得已母亲只给我脚踝上绑上一根,站起来说像是自言自语,记得你小时候最喜戴这个了,恨不得把脚趾头都戴上呢?我没说话,但是我分明注意到了母亲眼神里一闪而过的失落。

  而今,家里依旧是父亲和母亲两个人。母亲也再也不用起得很早去打柳枝了,因为自家院子里就有;做固决也不再是一件头疼的事,电烤箱里做出来的比人做得花俏多了,但是咬在嘴里却再也吃不出那种淡淡的烟火味道了;我也不必再被母亲编得丑陋不堪的花绳所困扰,妹妹编的花绳比母亲的好看多了,颜色也是我喜欢的暖色,长长的五色丝绦在风中不断舞动,但我只是觉得那条花绳上面少了终究是因为缺少了母亲的虔诚和祝福,因而分明显得有些浮华媚俗了!

  又是一年端午至,第一次离家千里,无法躬身侍奉双亲,惟愿这天边的云彩可以带走我全部的心愿和祝福,惟愿我那还在田地流血流汗的父母可以在这片从这从边疆而来的云朵之中感受到一个儿子最为真挚的热爱和情感。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早上醒过来,发现我还是躺在家里的火炕上,睁开惺忪的睡眼,远处母亲喊我赶紧起身吃饭。我一个抬手就发现自己手腕上戴着的花绳,我想,那个时候,我一定不会嫌弃母亲编就的花绳不好看了。

  【2016端午节征文精选2】

  端午节,应米舒老师之邀,和几位文学同道好友聚会聊天,聊文学,历史,民俗.....颇为快意。米舒老师一直强调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对我的读书与写作都有极大的启发。他发表过一千多万字,是通俗文学的名家,是获得过韬奋新闻奖的优秀编辑家,但他依然谦逊低调,为人平易正直,让人感佩,实乃谦谦君子也。

  回程时经过长宁民俗博物馆,得一意外惊喜,那里正在搞庆端午民俗活动,包粽子,编织香包,做香囊,玩游戏,还有“龙舟”,很是有气氛,尤其感动的,是发现了“屈原”。他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也是想回到人民群众中吧。

  这两日,读了一些关于端午的诗歌和散文,它们和粽子,菖蒲,艾草,香囊等一样,都慢慢化成了我精神的营养。现代诗比如大卫的《怀乡》,谷禾的《端午,怀念一个人》,敕勒川的《端午》,张琳的《前世》,韩玉光的《九歌.汨罗江》。尤其是张琳的《前世》,最让我感动,典雅而深情。古典诗词比如,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杨无咎的《齐天乐(端午)》,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苏轼的《浣溪沙.端午》,王之道的《南歌子》,欧阳修的《渔家傲》,王充的《满江红.端阳前作》。尤其是王之道的《南歌子》,我极喜欢:

  南歌子(王之道)

  角簟横龟枕,兰芳挂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

  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

  莲花衫子入时新。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读之,仿佛齿颊生津,内心清明而温暖也。遂也把自己昨日随手所写之句贴在这里共温也。

  《又是端午忽然里》

  又是端午

  艾草总要插上两根

  雄黄酒没有,黄酒就喝上一点

  不去汨罗,不去赛龙舟

  屈原总要怀念一回

  路漫漫其修远兮呐

  长太息以掩涕兮呐

  没有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勇毅

  就好好做个顺民

  划个小舟

  看看芦苇

  还有芦苇里的爱情

  或者 钓钓鱼 遛遛鸟

  养养花 皆是美妙的事情

  像姜子牙那样是不容易做到的

  当然

  如果一场暴雨来袭

  你也会生发太多其妙

  例如

  去复旦大学

  在雨中抓到一条红鲤鱼

  就不是玩笑或传奇

  其实

  我也看到了

  站在你身边的爱情

  所以 别说你的青春无聊或

  无悔

  用了心的

  都是美丽的

  如果实在不愿出门

  那就宅成一个雕像

  把屈原伍子胥曹娥

  都纪念一番

  等有一天你去了汨罗江

  钱塘江和曹娥江

  你就会多一份亲人般的亲切

  那些游鱼一定会来问候你

  背诵几首关于端午节的诗吧

  像个诗人的样子

  摇头晃脑不必

  长袍马褂也不必

  不叹息

  也不无声无息

  至少这一天

  你不是生活的机器

  你跑步的心

  开始步行 可不可以

  事实上

  完全可以

  就这样

  就很美丽

  当读一些端午的诗文,不读一种学问,而读一种传统情怀的时候,节日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于是在生活的细节里就往往就有了主动的探寻。

  昨晚黄昏,晚饭之后,就带着小宝去菜市场买艾草和菖蒲,那个卖这些的阿婆很有耐心的和小宝讲着它们的象征:你看着菖蒲像不像一把把剑呢?,像,很像。它们是能辟邪的。噢。艾草可以驱虫驱蛇。恩....我想这样的对话比我讲无数遍屈原的故事要有意思的多。回来后我很隆重的把它们绑在了大门上,一方面我是想让小宝记下今天的对话,更进一步的,我越来越觉得“多识植物少识人”的重要。

  自己的少年生活是粗粝的,对于端午的真正认识也是来了江南之后,我不曾有过于丹那样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包粽子分享粽子的喜悦,那时候也吃粽子,母亲也煮咸鸭蛋给我们吃,但一点也不隆重,很多时候,我和哥哥在节日里是在水田里劳动的。

  现在我越来越重视端午,一个是因为氛围好了很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因为诗歌,因为屈原。我的读书与写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是需要真实的历史知识下的人文感觉,还需要对生活细节的理解和提炼,所以诗人大卫舒婷郑愁予等在洛阳师范学院搞活动提倡在端午节设立诗歌节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当然,端午节需要纪念的人还有很多,例如伍子胥,例如曹娥。这些人身上都有我们民族特别优秀的美德,需要我们传承之光大之。我们可能不能把日子过程一首诗歌,但至少,我们在这一天,可以在怀念先人的时候,让我们更坚定要过好自己心灵的生活。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