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要放假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去寻找那一份内心的真诚和平淡,坐在家里,感受那份亲人相聚的快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散文:又到端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端午节散文:又到端午1】
清晨,打开窗户,一股浓浓的艾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心中一想:今天不正是端午吗?
我们家也照例把艾插在门上。然后,妈妈就到柴房里拿柴火来做饭。今天是端午节,煮粽子是传统的习俗。昨天晚上,妈妈就包上了许多粽子:黄米粽、糯米粽的二掺和的二米粽,当然以黄米粽为最多。一缕缕炊烟轻飘飘地升入天空,淡雅而温馨。接着一股淡淡的粽香味弥漫在整个小院里,弥漫在我们的心窝里,满院的粽香一下子将蒙胧的睡意驱散得无影无踪。我狼吞虎咽地吃下两个粽子,吃完了,一股余香在心窝里荡漾。接着,我给奶奶送去了十个,再分一些给有小孩的左邻右舍。
记得小时候,我们也会吃到各式各样的粽子,可是那时侯姥姥包,而现在妈妈包。我姥姥包的粽子比我妈妈包的还要好吃,这手艺还是祖传下来的呢!姥姥也是包黄米粽,因为黄米的黏度很大,粽子的馅儿也是三种,红枣、豇豆和白糖。姥姥包的黄米粽不仅好看,而且好吃。打开碧绿的粽叶,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半透明米粒儿像鱼籽儿一样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中间还嵌着一颗大红枣儿,一口咬下去,细细地品味起来,那种深藏于黄米的馨香,便慢慢地于味蕾上浸润开来。我还记得每到端午,姥姥还会做许多小香包,里面塞着艾草,每人都给一个,挂在身上,小巧玲珑,还挺吸引人呢!还有五线丝,用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的丝线制成的,戴在手上,听姥姥说还可以避邪呢!今年,我不能收到这些小玩意儿了,我也许再也不能吃到姥姥包的黄米粽了。这么好的姥姥离我而去,真是太可惜了。
包粽子、系五线丝都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个怎样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叫屈原,他才华出众,忧国忧民。一开始,楚怀王很器重他,封了他三闾大夫。屈原尽心尽力,显示出了超群的政治才能。可朝廷里一些人十分嫉妒他,想方设法陷害他,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渐渐地,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并把屈原流放到外地。
屈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流亡的生活中,他写出了《离骚》、《九章》、《九歌》等许多传世的名篇。而且,他始终对楚怀王忠心耿耿,希望能在为祖国做贡献。
这天,屈原在汨罗江边休息,忽然听到投降秦国的故事。他彻底绝望了,知道自己再没有机会为楚国效力了,于是纵身跳进了汨罗江里,以表示自己对国家的忠心。据说,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投江后,非常伤心,纷纷仍了手里的活儿,驾着大船小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最终也没捞到,于是只好往江中投放饭团,祈求江里的鱼虾不要去吃屈原的尸体。
第二年端午屈原乘船现身,他说饭团都被蛟龙抢走了,可蛟龙最怕五色丝线,包饭团时用苇叶包,再留几个角,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渐渐地,吃粽子、系五线丝就成了传统的习俗,并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到现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屈原虽然走了,可这种爱国精神的种子却埋入我们的心窝,我们只有让它发芽长大,屈原也就放心了……
【端午节散文:又到端午2】
清晨上班,将要走至公司门口时,突然,暄闹的嘈杂声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卖棕子喽。。。。。”寻声望去,远离人群的杨树下,一个佝偻的身影,一顶破旧的草帽,还有一些青绿色的苇叶映入眼帘。那一叠叠苇叶宽宽的,叶边一排锯齿般的小刺,湿润的叶尖上仿还有露珠在晶莹的闪耀。走近,带着苇塘清新气息的苇香幽幽地飘入心脾。让心绪不宁的我骤然舒爽,深深地嗅一口粽子的清香,我这才意识到端午节快到了。
记得小时候,老家的村子里,乡亲们亲自包粽子的并不多。可是,每年的端午还未到,母亲却要张罗着采摘苇叶。周末,我被母亲早早地叫醒,“小帅,跟母亲折苇叶去,回来包粽子吃。”于是,我和母亲迎着初夏凉爽的晨风,伴着一路爽朗的笑,来到母亲早已经选好的自家农田旁的小河边。微风掠过,芦苇纷纷腰肢轻摆,叶子与叶子之间摩擦出沙沙的响声,天地间似乎就只有这一块芦苇荡,时不时地会有叫不出名的小水鸟、野鸭被我们惊扰后猛然飞窜出来。
母亲每棵芦苇上采摘的叶子不超过两片,怕多采了会伤了芦苇。母亲说芦苇全身都有用,芦花可扎苕帚,芦杆可编苇席、芦根可作药用,亦可食用,困难时期许多人就是靠它挺过来的。所以当我想替母亲采苇叶时,母亲却不让,说我会糟踏了庄稼,伤害了芦苇。回到家时,母亲将采摘完的苇叶先煮一下,然后用清水浸泡在木桶里。接着母亲将糯米和红枣反复淘洗干净,放在水中浸泡,等糯米浸泡得白涨涨的时候,便可以包粽子了。
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只见她麻利地把两三片苇叶叠放着,斜着一转,形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糯米和红枣放进去,再用一只手紧紧地捏压住苇叶,另一只手用细细的麻绳把粽子紧紧地包扎起来,一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成了。临近黄昏时,母亲燃起院里西墙根儿那鼎大铁锅,沉沉的木头锅盖盖好了,再压上几块厚厚的青砖。灶堂里填满结实的劈柴,旺旺地烧,直烧到天色黑透,点起了灯。渐渐的,黑乎乎的夜幕里飘起了香甜香甜的粽子香。我终于熬不住了,吵着闹着要母亲揭锅。母亲总是推着哄着说“不行,不行,还不行呢,粽子要在锅里压上一宿才熟得透,熟得香。等明儿早上吧,一准吃上又香又甜的大粽子”。
终于等到了第二天的清晨,这时父亲也从田间劳作归来。一家人围坐在方桌旁,沉浸在甜甜的粽香之中。我和姐姐丝毫不客气,剥开清香四溢的苇叶,沾上红糖一口气就是几个。望着我们开心的样子,母亲脸上总是露出慈爱的笑容......
在这淡淡的粽香中,我慢慢地开始长大。对端午节的盼望却淡薄了许多。尽管母亲每年仍然包着粽子,我回家的时候却越来越少。甚至有时觉得过节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累赘。每年的端午母亲总是忙里偷闲地包上一些,虽说味道是一样的,可是因为缺少了一起去摘苇叶、一起包粽子的过程,似乎就缺少了些什么。
再到后来,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竟再没有一年的端午节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可我哪里会想到每年端午的黄昏,母亲总是站在庭前的梧桐树下盼我回家。如今,超市里品目繁多、大大小小、咸的甜的、三角的五角的粽子,却没有一个有我所熟悉的粽子的味道,于是,渐渐习惯了不再吃粽子,而在异乡看到人们打开一个偌大的笨重的里面塞满不知什么东西的大粽子张大嘴啃的时候,我怀念,十分十分地怀念母亲手中的那个小巧的散发清香的紧致的甜蜜的三角粽子。
前天下班后,我感到非常得疲倦,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忽然想起了敲门声,我一跃而起,没想到来的竟然是母亲。她说她知道我在这边工作特别劳累,说特意过来看看我。然后她从袋子里拿出十多个粽子,说是昨天刚做好的,可能今年的端午节我还不能回家,于是提前把棕子给我捎了过来。望着母亲颤颤的身体和花白的头发,我的眼睛突然变得模糊不清。 我借故溜到厕所,不然,我的泪水也许会在任何一个下一秒夺眶而出,是谁把这十余载的光阴瞬间化为虚无?那个年轻的美丽的母亲在哪里呢?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又去了哪里?还有记忆中永远的芦苇荡,我又要到哪里去把你追寻?
这一刻,我第一次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动摇,我不知道人生最值得珍惜的究竟是追求无止境的所谓的人生价值,还是那已被牺牲太多的亲情。
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今年的端午节,我一定回家,不仅要吃母亲亲手做的粽子,并且还要陪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