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04-20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西安首档电视问政节目自开展以来不断受到好评的同时也遭到了一片质疑。其中民众的反应总是能够成为制约和影响该类栏目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最新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希望大家会喜欢!

  【最新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1】

  西安市首次电视问政直播昨晚顺利开播,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反响,有力证明,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发扬民主的形式不断开拓创新,就能赢得群众广泛赞誉。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加剧变化,以及政府政务公开力度的日益加大,从开始的公开承诺到网络问政,再到当前流行的电视问政,都成为公众民生诉求的重要路径。但显然,电视问政更能切实促进工作作风转变。

  电视问政作为新的官民互动形式,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还能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同时也给干群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首场电视问政中,面对现场观众和多数网民抛出来的问题,被问政官员不推诿、不扯皮,立即给出明确答复,,透露出他们对工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精神状态。这种全新的官民沟通模式体现了民主进步,也进一步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值得肯定点赞。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动手干一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之风正在华夏大地巍然成风,电视问政言必有中的形式惊醒了党员干部,自己的政绩怎么样,上级领导怎么看,自己怎么说都不算,关键还是群众说了算。要博得群众的满意,就必须眼睛向下,一切工作围着群众来转,特别是在作决策,搞规划的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社情民意。只有真正把群众意愿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搞形式主义,才能让群众广泛赞誉。

  目前,电视问政已经开启,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块,投入到正在运行的政府工作当中,无论是沉疴已久的弊端,抑或积累已久的陋习,将会得到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只有敢于正视问题症结,才能彻底治疗顽疾。相信通过社会的监督,定能引起被问政官员的高度重视,兑现在电视直播中的口头承诺,以“马上就办”的实干精神去推动工作,提高相关部门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尽快解决现存民生难题。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电视问政并非刻意为难政府机构,而是利用民意诉求的新形式促进政府工作作风改进。西安目前正处于“一带一路”的发展黄金时期,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将直接关乎西安的民生未来,而西安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电视问政的开播无疑掀起为民务实清廉之风,整肃懒政怠政行为,树立起全新的行政作风,必将凝心聚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上足发条卯足劲,为“品质西安”建设实干奋进,美丽西安定会更加靓丽多姿。

  【最新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2】

  近年来,各类电视问政节目深受群众好评,逐渐成为群众政治参与、表达诉求的平台之一。“电视问政”直接把官员推到市民面前,避免了官员避实就虚、避生就熟、避重就轻,使得官员再也无法虚与委蛇,有效促进了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电视问政”的效果却不敢恭维。现实中,尽管各个部门大都能配合媒体的需要,参与到节目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被问出汗的场面,但整体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人们发现,被质问者已经学会了玩太极手法,无论什么棘手的问题,大家见到更多的是一些官员面不改色的“深表歉意”“立即调查”“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复,至于问题究竟解决得如何,却鲜见下文。而在问政结束之后,舆论热度逐渐降低,许多问题大都成了断头新闻。这样的“电视问政”除了赚取眼球效应,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电视问政”,如果只是台上流汗、台下逍遥,那么就难免成为一场“政治秀”,火爆背后加剧着“不曝光不干事、一曝光就解决”的路径依赖,老百姓就会越问越生气、越问越失望。

  “电视问政”之后更应“问责”。设计“电视问政”的思路,初衷在于真正将官员置于民意“放大镜”的审视之下,这种理念是好的。但亟待跟进的是,如何让民意民情的考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官员的官帽,让民意评价——不仅仅包括“电视问政”的评价——成为左右官员执政取向的砝码,推动官员更多去为解决民生问题履职尽责而冒汗,而不是因尴尬而冒汗。循此思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社会评价机制,对“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制定必要的规则,包括问政内容的确定,以及问政前的各方准备与问政后的跟踪检查,加大民意在工作评比、政绩考核、干部升迁等方面的权重,从而强化问责,倒逼干部“目光向下”,使他们更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样的“电视问政”节目才会越来越展示出积极的功效。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