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认祖归宗是清明节的主题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清明节征文:清明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清明节征文:清明有感1】
清明又至,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漫心田。
清明节前,在禹王市场摆满了冥币、超市、各式衣服等等烧纸用品。街头巷尾还摆放起一堆堆庄严肃穆的花篮,与平日不同的是,花盆上多了一个“奠”字,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清明节快到了。
清明,一个凄凉冷清的词语;清明,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看着这两个字,我的思绪竟不知不觉的飘忽起来……
清明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祖先和亡人的节日,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多出了踏青这一种新的内涵。然而,在我的印象里,清明始终是祭祀的代言词,是对祖先和亡人进行顶礼膜拜的日子,更是生者和死者进行灵魂交流的时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断魂,就是清明给人的感觉!试想,一丛密林,一条小径,一方坟墓,一颗碎心,两行清泪,几株稀草,周围清幽的树木伴着纷纷洒洒的细雨,加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野花香,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不得不说,清明真的让人断肠,而且是那种静默中渗透着彻骨凄然的断肠。清明时节,站在杂草丛生的坟前,看着那一方土丘似的坟茔,感受着那一种无言的凄凉,内心无限感伤!从来没有想过,一方坟茔会隔开两个世界-----生与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者已矣,而生者,却在对其的缅怀中一点一点的追忆。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在现在看来,却已经变成了一道供生者一边追思,一边痛哭的伤痕。而且这道伤痕永远都不会磨灭,它将会在每年的同一天裂开,用淋漓的鲜血来警示生者不要忘怀,这一天就是清明,让人断肠的清明。
在寂静的夜晚,我回忆着,开始悲伤起来。脑海里开始浮现出父母的样子。屈指一数,和母亲隔世已经十六年了,和父亲隔世已经三年了。十六年来,我虽然不能年年都去给父母上坟,但每每去一次,站在父母的坟前,看着冉冉飘起,萦绕于坟前的青烟,我的心竟感伤不已。恍惚中,我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与父母的灵魂进行了一次飘渺幽远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一份厚重慈祥的关爱和一种难以割舍的血缘……随着青烟渐渐地散去,我才缓缓的魂归现实,看着坟头那随风摆动的魂幡,接受了回归的现实,不觉茫然起来。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清明,注定是一个断肠的节日。那淅淅沥沥的春雨,袅袅渺渺的青烟,若有若无的哭声便是佐证。
不知是先人们的预测灵验还是上天有意找个潮湿的季节配合潮湿的心情,这几天天空一直被阴霾笼罩,我不觉又一次顺口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早春时节,因为思念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在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日子里,我独对烛光,思旧怀亲,追忆那段逝去了的情感,想念已故了的父母,几夜心不安,声声诵念“清明”悲句,断魂之感黯然泪下……
思念是一种痛,在飘渺虚空里聆听着源自血缘深处的心灵召唤,冥冥中又看见了父母的颜容。按民族习惯,在房门前燃起了几柱香火和纸钱,香烟缕缕缭绕,冥品灰烬伴着哀伤旋飞,轻风默默的把它们送往天际,历历显现,此刻阴阳虽隔却相依,父母音容宛在,朦胧而清晰,仿如昨日……
逝者如斯,怀念泪洒草岗,想父母昔日拳拳之爱今成追忆,父母恩重难酬报啊!
清风寄哀思,滴滴成行;今日香魂缭绕,且不知西方净土今昔是何年?
【2016清明节征文:清明有感2】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
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2016清明节征文:清明有感3】
今年清明休假三天,除去最后一天学校要补课,还有足足两天休息,这已经是难得的奢侈了。于是两天安排得满满当当,4号上午和先生的兄弟姊妹们给我已故的公公婆婆扫墓,下午和自己的姊妹们直奔九江,给我的父母和祖父母们扫墓,直到5号下午6点回昌,结束所有行程。
我的父母虽在南昌生活了五十多年,可叶落归根,他们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故乡,生前早早地就在九江公墓买好了墓地。而我是自父母去世以后,多次前往九江扫墓,才对自己的故乡有了一点印象。
父母刚去世的头几年,我几乎时时刻刻都想着到他们。走路时想,吃饭时想,睡觉时想,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也会想。揪心揪肺的想,真不愿接受他们已经离我而去的事实。到清明扫墓时,看着父母的墓碑,心里的那个痛啊,无于言比。如今我的父亲已去世十一年,母亲也去世七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母的思念渐渐沉入我的心底,永远定格。今年再去扫墓,较以前平静许多,也逐渐体会到清明的一些另种含义。
我想,清明不仅是祭奠先人,还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的延续。我连续在南昌九江两地做清明,深感两地风俗明显不同。南昌注重烧纸钱,近年献上鲜花的也多了起来,而九江注重对墓地的装饰,清明时节,个个墓地上插满纸扎的花朵,称为“些里”(谐音),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五颜六色,十分鲜艳夺目,那墓地没有了阴森的氛围,倒是呈现一派五彩缤纷的热闹景象。想是后辈们怕先人寂寞,给他们创造一个热闹的节日吧!我想,相比之下,九江的清明风俗似乎更具人情味。
清明还是家人们团聚的佳节。家里的老人们去世后,兄弟姊妹们就像散了架,平时各自忙碌,少有聚会。而清明祭扫,大家又重聚一堂,重温父母在时的情景,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深感血浓于水。
清明还是踏青的好时节。正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城里捂了一个冬天,现在和家人一起来到大自然中,自是另一番感受。
难怪古诗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写得哀婉回环,后两句却是意境幽远,回味无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