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国学小名士》决赛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12-22  编辑:pinda 手机版

  【篇1】

  星期六下午,我在家里电脑上观看了国学小名士总决赛。决赛现场的气氛十分紧张,选手们竞争非常激烈,回答问题都很准确,表现真是太精彩了。我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决心要下苦功夫,多向他们学习。

  我要学习他们渊博的文学知识。这些选手虽然年龄不大,但掌握的知识丰富,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让我感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来自我们城市的谢弈晨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临沂自古就有"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的美誉,同为书圣故里的学生,我一定要多向她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典知识。

  我要学习他们敏捷的反应能力。比赛现场,选手们的眼睛紧盯着评委,大脑飞快地旋转,快速地思考问题。有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眨眼之间回答了问题;还有的稍一思考,几秒内就说出了结果;还有的趁观众冥思苦想之际,就把答案写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经常诵读经典带来的好处,我一定要增加阅读量,注重平时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反应能力。

  我要学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站在答题台上,选手们面对评委各种各样的提问,面对观众一双双关注的眼晴,一点儿也不紧张,脸上充满了自信,心里有种必胜的信念。即使答错了,也立即纠正,从容不迫,镇定自如,真是有大将风度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国学经典是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精神食粮,我一定要从中吸取营养,自觉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我要学习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赛场上的选手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在"舞文弄墨"这一关,他们写字非常投入、认真细致,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在"棋逢对手"这一关,他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有一种战无不胜的气势;在"楹联对决"这一关,他们深入思考、大胆应对,有一种稳操胜券的劲头。这都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他们的这种精神状态激励着我奋发学习,不断进步。

  国学小名士比赛一关又一关,真是惊心动魄。最后, 我最佩服的来自潍坊的刘康宁,获得了首届国学小名士的冠军。她说:"古人学习最好的地方有三个,马上枕上和厕上",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今后一定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多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2】

  《经典诵读》是我们学生必背的,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两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经典诵读》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可是我们呢?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不学无术,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惭愧——对不起老师和父母。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读报纸,来丰富我的知。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醒悟:应未雨绸缪——提醒我无论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经典诵读》中有许多优美的诗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在古人笔下是一个备受赞扬的一种植物,出了他的本意外还有——高直,坚强,正直等很多美的象征在他身上。另外还暗含着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我希望让我们这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因为她就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以国学为题的比赛本身并无甚好说,分数打出来也就是结束了。它不会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

  若一定要对比赛加以总结,那么只能说一句,赢家总是孤独的。但说回来,所有号召做大做强的一切都与美学无关,文人的宿命就是孤独。诗家手法,置最小事物于最大寂寞空间之中。暂时抛下琐事,试着体味浩瀚无声,这跳脱于时空外的孤独未免不是赏心乐事。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将“物”换为更常用的词,那就是“世界”。 不为某种标准,不为应制和摇旗呐喊。孤城深井,桕树竹篱,塞雁城乌,卧船听雨。无关岁月、对错与政治钦命,无关功利、实用与飞黄腾达,与国学的对话近似独上高楼。毕竟,在这个时代,对“价值转换率”以外的东西感兴趣的人,真的不多。

  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若所有文人都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描述世界人生,那么湘君山鬼、东皇太一都将成灰,诗人都须立足于地动说讴歌日月山川——而显然,较之“金乌西坠”,说“地球旋转几度几分”并不优美。只有在现实的束缚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失心疯才能称得上是种浪漫。

  于是想到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 九四九》中写到的一则事。

  一九四八年,河南豫衡中学为躲避“土共”烧杀,决定迁校,国军九十七军护送他们穿过十万大山。学生们在没水没电的越南空地上开学,唯一的教材是一本《古文观止》。

  “这些河南的孩子们,在永州柳子庙时,读的是书里柳宗元的文章,现在在异国异乡的寂寞蛮荒里,虽然晚上睡觉的稻草垫一翻开就有潮湿的蛆在蠕动,白天,他们却坐在地上跟着老师朗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皆死。……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借用龙教授的原话来形容,那书声,“就像天使手中最温柔的武器”。

  所以“国学”,为的什么?这场比赛、之后可能会有的无数比赛,都不是目的。它就在那个地方,也许用不着,但就像一个午后,醒来就知道是一片明媚。即使冻馁动荡,万里飘零,也能“风檐展书读,正气照乾坤”。它让人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军。

  旅途中的芭蕉仰望佐渡岛上流泻的银河,圣芳济于雨夜中看到手足上显现的钉痕,炮火中飞扬的星条旗进入斯科特的视线,其情感大概皆出于此类——无边的寂静苍凉中漫上一丝喜悦,知道自己就是一切的尺度。那一瞬遥远共鸣就像是从王江宁的七绝中走出来的,它就是那抹陌头杨柳色,挡都挡不住的亮光。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