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扫墓是中国的一个习俗,就是在冬天去扫墓。
【冬至起源】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扫墓习俗起源】
冬至扫墓——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据说是某一年,为了躲倭寇,家乡的人跑到别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回家,错过清明扫墓的时间,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这一天扫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
3、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
我们家乡的人都喜欢在冬至扫墓,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冬至正好收完水稻,家里有粮有豆;自家养的三鸟经过一个秋收的田间觅食之后都长得又大又肥;加上秋天天气好,能种菜;什么东西都齐着,拿起来就能过节。农民们平日里一日三餐都吃着稀饭就咸菜,一年到头多么盼望着节日的到来。节日一到,就把地里自产的东西拿出来,好好地改善改善生活,这也算是庆祝庆祝丰年吧!二是冬至里天气晴朗,山上干燥明净,此时又值农闲,农民们有时间上山扫墓。
我的家乡没有山,四围里尽是平展展的一大片田园。这样的地方是不能有坟墓的,坟墓在几里外的矮山,这还只是近一两代人的坟墓,而老祖宗们的坟墓则须到桑浦山去。那里的山又高又大,我们登岗、炮台等地的大部分坟墓都设在此处。
冬至扫墓,浅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那时候人们扫墓都兴带上“三牲”米果品,?摇还有自家做的甜食,蚶是必定要带的,因为有个习俗,扫完墓要在坟前吃蚶,吃完后把蚶壳撒到坟身上。墓一扫完,参加扫墓的人就围在坟前吃东西,坟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是任由你吃的,而且谁家的东西都能吃。
对于葬于桑埔山上的老祖宗则三五年去一回,也有十几二十年才去一回的。给老祖坟扫墓,要隆重许多。它涉及到整个族里的人,因此,需要有人来“行头”,有人来策划。之所以隔上些年就想到要去扫老祖宗的墓,是因为族里的那些老人总怕后辈们以后认不得老祖坟,或者长久没人去修整,祖坟荒芜塌陷了。
这种扫墓常常须在年初就提出来,因为需要筹备,组织的事情会很多。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冬至那天,全族的人除少数女人留在家里之外,其余的人都倾室而出,一大队人马扛着梭标,挑着祭品,浩浩荡荡地往桑浦山进发。到了桑埔山。来到祖宗坟前,摆祭品是大人、妇女们的事,搭祭台、修坟墓则是后生们的事,桑埔山上有许多石洞。一到山上,孩子们就顾不上什么,纷纷跑了出去,钻山洞,爬高山。最过瘾的是站在高山上呼喊;你喊,我喊,大家喊,顿时整个山都热闹起来了。待玩够了,大人们就会喊他们下来吃东西。一边吃一边听老人们讲先人们的故事,这时候,老人们总忘不了叮嘱我们,好好地认识祖坟,不要等他们都死了认不出来。
那时候的冬至扫墓是多么地有意义,也是多么地值得回味呀!至今还常常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