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左耳》影评

发布时间:2017-07-17  编辑:weixiao 手机版

   应该说我是抱着要以最刁钻和最苛刻的眼光去观看这部影片的,其一,因为原著小说《左耳》的确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基本上印刻下了我自己的青春痕迹,或伤感或疼痛,我对《左耳》的虔诚和怀念就像对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十七岁,因此若电影版《左耳》拍的不如我的预期那便是糟蹋和毁灭我对青春的所有记忆;其二,自从《失恋三十三天》以来,到后来的《那些年》,再到《致青春》和《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等,这样的青春片在银幕上已经泛滥,结构单薄,情节老套,故事雷同,内容乏味,毫无新意,因此在内容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像《左耳》这样打着“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的口号的影片要引起我的理解和宽容的确有会很大的难度;其三,众所周知,苏有朋早期在小虎队以歌手的身份出道,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当他转战影视圈之后,他的知名度就再也没有超过其主演的《还珠格格》,因此,对于此次他执导电影处女作《左耳》,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甚至害怕他会毁了这么好的一个故事。

  不过所幸的是,即使是在我不断的刁钻、质疑甚至是嘲讽中,电影版《左耳》依然给了我一个很美的梦,一个关于青春的梦,一个已经被忘却了很久的梦。

  一,人物:黎吧啦和她的拥趸们

  至今我仍无法忘记这么一个性格直率,涂着绿色眼影,手持一朵向日葵表白的敢爱敢恨的女孩。尽管整部影片似乎要以李珥和张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不管是从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人物行为动作的设置上,亦或是还是表演层次的丰富上,黎吧啦这个角色都以最大的力度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她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她三岁时也离开她和年迈的祖母而去了国外,我们很难想象,影片也并没有描写,这样的一个女孩,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该是遇到了多少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只知道她早已辍学,每天晚上化着浓妆在一间名为“算了”的酒吧唱歌,打架、抽烟、酗酒,和黑人这样的小混混们打情骂俏。她是天中“乖乖仔”们眼中的“坏女孩”,是男生们眼中的“公交车”。但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她的苦难和委屈还来不及被挖掘,就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一个永远善良的形象。

  尽管在酒吧和各种各样不怀好意的男人打交道,但她却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干净”,张漾对她并不好,她却也依然用自己的全心全意一定要“让他过的幸福”,她说她爱张漾的坏,但其实她真正爱着的,是张漾的和她类似的成长背景,她已经过的那么幸苦了,她怎么舍得让她心爱的人遭受和她一样的痛苦,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那个冷漠的城市,只有紧紧的拥抱着相互取暖,面对张漾的欺骗、利用甚至是殴打,她仍然以她爽朗的笑容包容和面对,都说女生要比男生先成熟,黎吧啦正是以她的过早的成熟承受着张漾成长的尖刺。

  另一方面,黎吧啦同样是一个从来没有爱过的小姑娘,过于艰苦的成长环境让她过早的认识了生活的虚伪,她的内心同样是一个需要爱情的姑娘,面对张漾的冷漠,我们能体会到她的孤单和落寞,她甘心做着一个局外人,默默的为张漾这样的“渣男”付出,等待着一个也许永远看不到明天的未来。

  她对张漾的爱情之深切,对李珥的关照之细致,对得失的态度之潇洒,对生活的看法之阳光,最终从内心的最深处获得了张漾和李珥的认可。可惜,就在张漾决定购买两张去北京的火车票,而李珥在母亲和尤他面前公开的承认这个“坏女孩”是她的朋友,是她的“好朋友”并决定在台风到来之际去安慰黎吧啦的时候,这个坏坏的女孩,因为一场车祸,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据说,每个女孩子都想过要把自己的第一次留给自己最爱的人,黎吧啦是幸福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不仅仅把自己的第一次留给了她最爱的张漾,还获得了张漾很多年的“难忘”和“愧疚”,黎吧啦又是悲哀的,不仅仅因为她自身的一个成长背景,她自身的认知局限,也因为她仅仅因为一个误会,而失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爱情”。

  应该说,整个故事都是以黎吧啦这样一个人物为中心,即使是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李珥、许弋、张漾之间难分难解的情愫也仍然是因为黎吧啦而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是黎吧啦的拥趸,是黎吧啦的生命和精神的延续。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一个黎吧啦,一个在别人看来是“坏女孩”但内心却很善良和真实的黎吧啦,一个她爽朗的笑声和纯真的笑容永远定格在青春的黎吧啦。

  二,故事:友情、爱情、亲情混合的成长型青春交响曲

  尽管包括宣传方在内的很多人,将该影片的主题设定为了“青春爱情”类,而实际上在我看来,该片不仅仅描写了“爱情”,更是一首混合了包括“友情”,“亲情”等众多元素在内的“成长”型青春交响曲。

  影片的最开始即描写了李珥对许弋的暗恋,但是描述的重点很快就转移到了张漾对黎吧啦的欺骗和利用,以及在这样的条件下,李珥和黎吧啦是如何一步一步解除“欺骗许弋”和“消除隔阂”的矛盾,并最终成为李珥口中的“好朋友”的情节之上。也是从这一段,我们看到了尽管黎吧啦只是戏弄李珥所喜欢的许弋,但李珥却愿意在下雨天给黎吧啦借伞,在张漾殴打黎吧啦的时候敢于上前去护住黎吧啦的坚贞友情。相反黎吧啦和张漾的爱情,张漾和蒋皎的爱情、黎吧啦和许弋的“爱情”、李珥和许弋的爱情,在这一段,相比起黎吧啦和李珥二人的“友情”来看,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黯然的失色了。

  一个是天一中学成绩优秀的乖乖女,一个是从小失去父母辍学在家吸烟混吧的坏女孩,在面对家人和至亲的阻挠、爱人的误会的时候,依然能够收获友情的成长,坚定的公开的称“她是我的朋友,是我的好朋友。”

  黎吧啦死后,故事分成了两条线索,一条描写张漾和蒋皎在北京的爱情,当然也插了一段黑人和张漾冰释前嫌的情节,从敌人变成朋友;另一条描写的是李珥和许弋在上海的爱情故事。当然张漾由于对黎吧啦的去世的忏愧和对蒋皎的不可理喻与步步紧逼的痛恨,最终导致了二人爱情的破裂,张漾在这一段中所承受的煎熬帮助他完成了从一个玩弄和利用爱情的渣男到一个懂得付出懂得追求的成熟男人的转变。

  而李珥和许弋也因为李珥的单方面的付出和许弋的劈腿而导致了李珥的失恋和成长,李珥是一个从来对爱情很认真的姑娘,她高中时代就因为许弋而被啤酒瓶所砸伤,又因为许弋而来到上海,她不仅仅打工去为许弋还钱,还帮许弋收拾家务,最终成为了一个也许仅仅只是被许弋利用的姑娘。正如图书馆的学姐所所说的“傻完了,就长大了。”

  有人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健全的人,需要去寻找另一个人来弥补我们所缺失的另一半,我们为不断对方付出,轻易的以为那就是爱情,直到最后失去了自己,然后当对方不堪压力离开之后才发现,世界上没有谁是谁的另一半,也并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陪伴。李珥在这一场恋爱中也许懂得了爱别人不如首先爱自己。

  在影片的中间段落,还描写了张漾的父亲以及母亲(蒋雯丽饰)与许弋的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一段故事给张漾最初对许弋的偏见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应该说是丰富了张漾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一种一直隐隐约约存在于张漾与其父亲之间的矛盾也在这一段得到了解除。

  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张漾和李珥都不同程度的从友情或者是爱情中获得了成长,这种成长使他们彼此不至于过早相遇相知并相爱,为他们最终的永远的走到一起,同时也为故事的结局提供坚实和稳定的情感积累。

  三,表演:青涩的表演和青涩的年代

  正如前文所述,黎吧啦这个角色从表演层次上是最为丰富的,马思纯在该片中的表演极为成熟与自然,非常完美的诠释出了黎吧啦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乐观开朗的一个坏女孩。

  相比较而言,包括欧豪、陈都灵、杨洋在内的其他几位演员,表现方式都给人以“背台词”的“面瘫形象”,甚至有其他影评人有“吧啦只活了半部戏,却感觉一个人撑全场”,“欧豪滚回娱乐圈”等评论出现。

  的确,欧豪和陈都灵的表演方式都像是在背台词,表情僵硬,动作呆板、语气木讷,但这首先是因为角色设置的问题,实际上欧豪所饰演的张漾在影片中(也包括在原著小说中)的前期,都是一个非常冷漠,善于欺骗和利用的角色(诚然又是一个不拘言笑的直男形象),而陈都灵所饰演的李珥在片中也是一个学习成绩好,性格内向的安静的乖乖女的形象,这就要求了他们表演的表情相对冷峻,动作相对直快幅度较小、语气也相对要冷漠平直很多。

  其次,这部电影的很多主演在电影界都是首次担纲主角任务,的确经验欠缺,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描述方向和总体水平。

  最后,在作者看来,虽然演员们的表演水准也许还不是那么的到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阐释着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这种对青春的敬畏的态度虽然不足以抵消表演的层次性上的缺失,但却着实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群年轻人对电影的尊重。

  事实上,影片的所表达出的青涩感也正如演员们的青涩的演技一样,总是存在着一点点的瑕疵和遗憾,而也正是这种瑕疵和遗憾,使得影片所描述的青春更加的真实。试想一下,倘若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的表演方式都是极为纯熟,一气呵成,没有一点点的磕磕碰碰,想必这样顺利的电影也未免太过于浮华和虚假,不足以真正打动人心。

  仍然记得,高二的一天,我回到家里,面对着镜子,拍拍自己的左脸,说“男生”,又拍拍自己的右脸,说“男人”,抬嘴微笑,我看到,自己的下巴隐隐约约露出了青色的胡茬。在前一晚,我和我心爱的姑娘刚刚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而我当时正是以《左耳》所描写的这种方式来宣告自己从“男生”到“男人”的成长。

  事实上,成长的蜕变怎么可能因为一场早到的男女关系而发生呢?直到后来的经历使我意识到,成长,它不是一瞬间的顿悟,而是从内心深处,一点一滴、一丝一厘的抽丝剥茧,伴随着青春的迷茫、阵痛和麻木,直到最后才露出全新的自己。

  《左耳》,就是那一场与青春有关的成人礼。

  作者:@梓皓先生

相关推荐
  • 10-26
  • 08-26
  • 03-23
  • 12-21
  • 07-02
  • 08-22
  • 11-11
  • 10-26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