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由来 习俗

发布时间:2017-07-07  编辑:cgf 手机版

   农历七月间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时节。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

  秋水送服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就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啃西瓜食秋桃

  传说在明代,元璋在南京定都,当上了皇帝。可他从老家带来的那些不爱洗澡、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却没改,更有甚者,他的手下将士还将癞痢疮带到了南京城。不久,很多百姓因此头上生癞痢疮,特别是十多岁的娃儿,生癞痢疮的特别多。不少人带着娃儿到土地庙烧香,用香灰当“仙药”涂在生了癞痢疮的娃儿的头上,却依然无法治愈。后来,有一家富户得了一个偏方,他家女儿生了癞痢疮后,夏日每天啃西瓜,最终竟神奇地使得“癞痢疮”消失了。许多人家纷纷效仿,买西瓜给娃儿吃,由此形成了“啃秋”的习俗。

  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而在浙江杭州一带则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贴秋膘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

  立秋习俗吃什么?

  立秋一般预示着繁忙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在饮食习俗方面,经过了苦夏,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吃点好的来增加一点营养,那么立秋习俗吃什么呢?

  茄 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东北立秋要吃黄瓜。杭州一带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时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历中都标有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民间对节气多数讲究与吃和防病有关,说明自古就非常关注生活健康。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