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散文《乾隆的诗,不是笑话,是疮疤》
泱泱华夏,有诗国之称。产量最多的诗人,非乾隆莫属。有资料称:乾隆皇帝作诗世界古今第一,一生89岁做诗42250首之多,全唐朝2700多位诗人做了300年的诗,也只有48900首,可见乾隆一人可挡世界第一诗朝300年的世界记录。令闻者咂舌。
乾隆一生,号称文治武功,风流倜傥,康乾盛世也使他成为历代皇帝里,有雄才大略帝王的美誉。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写了如此之多的诗作,却竟无一首优秀的作品,令人纳罕,怎么会这样,怎么会产生这样的事情?
后人评价乾隆诗作,称其为垃圾大王,专门制造诗歌垃圾,而不自知。是什么让他如此喜爱写诗呢?作为皇帝,中国人的奴性必然促生谀词如潮,每日里醺醺然陶醉其间,从一个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沦为制造垃圾诗歌的诗歌工匠,比农夫还兢兢业业地耕种着,他那令后人传为笑谈的诗田。写作这么多诗歌,乾隆自然耗费了大量精力,可是国事也并未荒废,天下繁华更甚。可见乾隆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
纵使如此,我们不能不为大清感到悲哀,为民族感到气愤,太平天下,十全老人,乾隆活得很滋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如此热衷于写作的人,自然离不了与人切磋写诗的技艺,分享创作的喜悦,那些自称奴才的官员们,一个个慌不迭地拍皇帝的马屁,恨不得用最美好的字眼,吹捧这位垃圾诗人的大作,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为人性的丑陋悲哀的同时,也会想起国家的悲哀,以及其后接踵而来的民族的灾难。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直到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再其后,1881年诞生的鲁迅先生,毕其一生,与中国人的奴才思维做着斗争。
乾隆锁上了与外国通商的大门,禁海运的同时,人们也不难发现,清朝统治者对于文化的钳制和禁锢,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文字狱大行其道。谁还敢随便写诗,随便说话呢?除了献媚和阿谀,整个中国,陷于了集体失语的境地。甚至连《红楼梦》也成为了禁书。
当此时也,沉舟侧畔千帆过 ,欧洲人正在阔步行进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后的大道上。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却每况愈下,病入膏肓!以至于等弹丸小国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看到中国的落后,也欺上门来,甲午中日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若将全部罪责,都归罪于乾隆,有欠公允。但对于念念不忘先帝旧制的后来统治者,乾隆无疑是效仿与学习的对象。而乾隆沽名钓誉的写了那么多诗,深入其中,会发现怎样一个忠孝仁义,风花雪月的世界啊,这种深深沉醉,难以自拔的生活,是儒家所倡导的君教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朝廷,是唯我独尊,专制独裁的一言堂。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遍地奴才!
正像乾隆的垃圾诗一样,垃圾的闭关锁国政策,也一样是山呼万岁的声音。谁敢,说半个不字呢?这悲哀是如此沉重,又是如此无奈。几万万中华百姓,就像没有脑子,没有思想的机器,被统治者随意灌输着指令。
乾隆的诗,不是笑话,是疮疤,烙印在中国的历史中,成为一声沉重的叹息,和无数此起彼伏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