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精品)

发布时间:2017-01-18  编辑:飞艺 手机版

  导语: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以下是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欢迎阅读与参考。

  【篇一: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X月X日,今天我们所有都起得特别早。早上7点,我们吃过早点迎着茫茫细雨驱车前往XX乡XX村入户走访,经过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XX村,路边辣椒笑盈盈地望着我们,玉米涨红了小脸害羞地低着头偷偷地看我们,五星红旗在XX村的上空迎风飘扬。

  村委会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我们,一番寒暄后,我们沿着泥泞小路来到异地搬迁户张巨分家。她家低矮的三间土木房,家里很乱,院里几只小鸡正在觅食。张巨分正在打扫卫生,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有点意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张巨分告诉我们,山上条件太苦了,缺水不说,庄稼靠天不说,还有野畜袭扰,一年下来没啥收成,加之劳动力不足,太想搬迁了。张巨分知道自己已是搬迁户兴奋不已。接连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再往上走,来到张坤发家,他正在地里种黄署,告诉他我们是精准扶贫工作组的,想到他家里坐坐,把我们带到他家。家里条件还好一点,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木结构房也收拾得很干净,他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张坤发家里五口人,我们问他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他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乡里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接着我又到唐海林、钟宗明、李昌海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篇二: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今天上午我和驻村干部一起来到了XX村,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关不住水了,有的提出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村支两委干部履职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该村住宿的日子以来,与村民们交往谈心,了解到许多在单位所得不道到东西。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抹下面子,与村民朋友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交朋友,才能密切干群关系。

  走访至钟XX家中,全家5口人,无住房,由于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无钱修缮。家中只有3亩薄田,仅能作为饲料地。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儿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临时工挣点小钱补贴一下家用。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时常要打针吃药,因为没住院,药费不能报销,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尽管生活艰辛,老人还是比较乐观豁达,他要求儿子不管生活多艰难,一定要走正路,也尽量不要给政府和集体找麻烦。但是房子成问题,要是有钱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XX村无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来源为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一是农民自身投入不够。随着党和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惠农补贴越来越多,部分农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传统逐步缺失,自我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二是因学因病返贫,贫困程度加深。部分农户因子女入学、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生病入院、致残等情况,原本脆弱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医疗费而返贫,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是增收渠道单一,产业效益低下。农业生产受地形及水源影响,主要发展玉米、红薯、土豆等几种传统农作物种植和鸡、鸭、猪、羊等庭院式小规模禽畜养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型,且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投入不足,形不成规模和经济效益。

  此次走访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了解,感受到了群众的疾苦冷暖。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

  【篇三: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起床闹钟把我叫醒了,窗外透出光亮,这是我们第六组在XX县XX镇XX村“进村入户”的第二天。

  站在户主刘老师的院子里,享受着乡村早晨的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落,蜿蜒的水泥路伸展到各家各户,村民大都住上了楼房,院前的一幢新房已经建好了第一层,这是刘老师的女儿女婿用打工赚来的钱修建的,计划修建三层,两个刚成年的儿子一人一半,他们建好房子以后,继续回福建打工。回想起昨晚刘老师说十年前修房子时,建筑材料全靠马队驮运,使我对“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今天,村干部将陪同我们访问贫困户,我有些疑惑:“这里条件很好呀,怎么也有贫困户呢?”陈支书告诉我,村里有几户孤寡老人,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还是很贫穷的。我们步行到了今天访问的第一户,这是一栋原来六、七十时代的老木房子,木质窗格镂空着“卐”字格,窗格中央位置是一颗五角星,木房子一排四间,彰显着当年的些许辉煌,而如今,它趴在一片砖瓦洋房中却显得格外寒酸。房檐下,杂乱堆放着几只南瓜、一堆红薯,还有一架许久未用了的石磨,悬挂着的竹竿上晾晒着几件已经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户主张奶奶已经82岁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丈夫早年去世,与至今尚未成家的弱智儿子相依为

  命,现在主要生活来源是家里不多的田地,自己的农村社保和来自各方面的救济。了解到情况后,几位同学纷纷慷慨解囊,为老人捐了几百元钱,让老人家添点御寒衣被,买些生活日用品。对于我们送上的慰问金,户主的儿子一直不好意思接,村支书才把慰问金放到了他的手里。

  第二户贫困户是82岁的王奶奶,儿子早逝,王奶奶身体倒还健朗,耳聪目明,生活基本能够处理。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向我们道谢,念叨着我们的到来,让她感到了后辈的温情。当我们和王奶奶合影的时候,王奶奶说她的旧帽子不好看,坚持要摘下帽子才和我们一起照相,好可爱的一位老奶奶!陆续又去了两家贫困户,都是因为年老无子、身体残障方面的原因致贫,我们为贫困户都送上了慰问金,钱不多,希望能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体现社会的温情。

  整个走访花了近三个小时,一路上,我们谈到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面临着负担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单调、家庭氛围缺失、医疗保障不足、安全隐患多等等问题。

  在XX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享受乡镇医院住院全免费的农村合作医疗,镇里也正在修建敬老院,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正

  在慢慢解决,我相信,通过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年扶贫攻坚民情日记汇总

2.

3.走访贫困户2017年优秀民情日记

4.精选社区走访记录民情日记

5.精选2016年国培研修日志范例

6.小学生教师节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