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走访群众,掌握民情,有利于民生工作的更好开展。以下是2017年走访群众民情日记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2017年走访群众民情日记范文
按照**市委“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的要求,市财政局工作组深入**镇**村开展大走访活动。 几天来,工作组白天走田间地头,下村组屋场,探访学校,看望老党员、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与党员干部进行座谈;晚上和群众聊家常,谈生产、算收成、促增收。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真正倾听了群众的心声、感受了百姓的疾苦,基本摸清了村情、知晓了群众的期盼。 小天地放飞大梦想 3月7日,工作组来到**小学,这是一所普通而又特殊的农村小学,全校7个教学班级,280名学生,其中还含一个幼儿班,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怎样才能让学校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进行有效的监护和管理,给予留守儿童家庭般的温暖,是我们走访的一个重点。在交谈的过程中,工作组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同时,工作组了解到学校拥有一个幼儿班,存在幼儿娱乐设施缺失问题,并将通过全局党员干部献爱心解决这一问题。
集思广益 谋发展、献计献策 促和谐
X月X日,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春风中带有丝丝寒意。一大早,工作组组织50余党员干部进行座谈。“我们不是来做客的,这次来就是要听取父老乡亲的想法和需求,听取大家对发走访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说真话、说心里话”,开门见山的这番话让刚开始有些拘谨的村民一下子轻松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纷纷踊跃发言,积极献言献策。72岁的老党员、老支书邹兴高说:4—6组的农网改造未完全实施到位,部分电杆电线未更新,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现任支书曾太山谈到:**村一直没有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14组组长邹钢讲:现在党的政策好,富民惠民力度大,但**村最大的问题是山塘需加固维修。这些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下一步通过大走访活动,促进**村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心走访老党员
X月X日,我们顶风冒雨继续开展大走访活动。我们来到七组村民邹礼善家中,82岁老人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聊了起来。当我们问到:邹老您在生活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吗?这位1972年入党的老党员笑着说“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交了几千年的‘皇粮’取消了,种地还给钱了,购买良种农机农具都有补贴,我没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的。”但我们看到他住的土砖房,已出现裂缝存在倒塌的安全隐患,揭开锅盖,仅有些剩饭素菜。后与村会计邹高尚了解到邹老与老伴独自生活,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并教育后代树立多为群众服务的理念,我们感触很深,找到其三儿子邹忠云,叮嘱他下雨时将父母接到他家住。工作组初步确定邹老为下一批爱心走访的对象之一。
2017年走访群众民情日记范文
那天晚上,我们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晚饭后出去时,天还挺亮,往回走时夜色已浓。空气中湿度很大,伴着雨后的降温,习习的风中让人感觉丝丝凉意。路灯亮着,虽然没有城市街灯的密集,却也把硬化的村内道路照得清晰可见。踏着声声犬吠,深邃的夜晚显得更加静谧。延续着在农户家聊起的话题,感受着村庄的脉博、聆听着农民的心声,仿佛自己的心跳和着博动。我们走访的第一家,是村里的老支书,今年已经72岁,一家6口人,老伴61岁,儿子、儿媳都在村里的非公企业上班,老俩口操持着全家2亩4分口粮田,喂养6只羊,由于当过村干部,每年有些津贴补助,在村里老支书家的收入水平属于一般。老支书看上去不象70多岁的老人,穿着中山装,头发梳得很整齐,虽然显得有些瘦,却很精神。说起村里的事情,滔滔不绝,十分熟悉,不象一个离开村干部岗位多年的老人。他说现在村里的干部比自己当书记里要辛苦很多,事情做起来难度也大了许多,现任的书记和村长能力很强,自己也正派、正气,要作出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听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为了村里的发展,为了村里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两年确实做了很多的事情,村里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变得好起来了,村干部的威信也提高了。看得出,老支书对村里的干部充满了信任,对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很是欣赏,对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十分的满意。作为一个老人,作为一个劳动力步入快速衰退期的老人,也给我们谈起了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和生活保障的问题;以及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的生活补贴和照顾问题。从老支书的表情和话语来看,他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并不担忧,而是希望各级政府从制度安排上能够为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提供生活保障。当他听到市里今年把这个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县委、县政府已经准备开展试点工作,以利于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的展开。老支书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当晚走访的第三户户主姓施,年龄47岁,儿子去年参加高考,被录取在山东省烟台市的一所军事学院。说起儿子,今年44岁的母亲情不自禁地流露着骄傲的神色。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村所属的乡镇是管道婆的故里,傅云龙的家乡。管道婆是赵孟頫的妻子,赵孟頫有皇家血统,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偏安江南的孝宗皇帝赵眘登基,赐第赵伯圭于湖州,祖籍河北涿州的赵氏从此有了湖州(吴兴)的分支,赵孟頫遂为湖州人。赵孟頫五岁入小学学书,每日临池不辍,可写一万字,至老不废,下笔极快,落笔如风雨,篆、隶、籀、真、草、行书无不冠绝古今,自成一家,世称“赵体”。他的妻子管道升同样擅长书法,并工画墨竹、墨梅、兰梅,亦擅诗词。难得的是,赵孟頫和管道升这对艺术家夫妇,感情还相当和睦。赵孟頫想讨小老婆,一时开不了口,就把心思写在纸上:“我为学士,你作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夫人看后,回了首《我侬词》:“我侬两个,特煞情多!譬如将一块泥巴,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其间,我身子里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赵孟頫读后感到非常羞愧,从此打消了纳妾的念头。这是一段流传于世的佳话。福云龙喜研究军事。清同治间入京,任兵部主事,后升郎中。光绪七年(1881)任《顺天府志》分纂,撰《方言考》。十三年,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录为外交特使,出使日本、美国、秘鲁、智利、巴西、加拿大、古巴、厄瓜多尔等11国。其间,搜集各国地理、风貌、物产、资源等资料,编写图志。十五年归国,呈献书稿,得到光绪帝褒奖,出任机器局会办兼海军衙门帮办。不久,升机器局总办。二十七年卒于沪,赠一品封典。作为管道婆的故里,傅云龙的家乡,这里尚书重礼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农家子女考上县重点中学、考上大学的为数不少。村里一贫困户姐弟两个都考上了大学,尽管现在生活很困难,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也使我想到了房东家那摞书、那个书房,还有与网络连接着的电脑。新农村需要有现代文化、需要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农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在新时期的发展。
村里的支书和村委会主任,还有镇里联村的副镇长和我们一起走访农户。顺着市长和我们询问的一些问题,不时地为我们介绍着村里面上的一些情况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农户的情况。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知道,村里的干部最了解农村基层的情况,然而,当我看到不仅是村的干部,而且包括镇里的领导对村里的情况、对农户的情况都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着实感受到现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深入。而这一点,从我们走访农户时,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好奇地围拢过来的邻居们很亲切、随意地与村镇干部的招呼中得到了印证,可以说,他们对情况的了解不是临时抱佛脚突击出来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积淀下来的。由此,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听到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肯定和称赞不是事先安排的,是真实可信的。
走访的第四家农户是一水产规模养殖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承包经营着30多亩渔塘。承包经营面积在全村45户规模养殖户中不算最大,因为儿子、儿媳在村里的非公企业上班,一个在照明器材厂,一个在木作品加工厂。所以30多亩渔塘由户主一个人操持着。说起养鱼,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从苗种引进、渔塘消毒、饲料采购、投食喂养,到疫病防治、联系销售侃侃而谈。记得去年蹲点时,一位水产养殖大户告诉我,养鱼的效益比种粮食要好很多很多,承包了200多亩渔塘,一年下来可以净赚30多万,但养鱼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活,不仅喂食要掌握好,及时换水、灌水也非常重要,夜里要巡塘怕鱼缺氧,还要守夜,怕人偷盗。那时,他家里正在造新房子。他说现在有钱了,也想住得好一点,但因为要养鱼,真的造好了也没福气去住,选择了养鱼,注定只能常年住在塘边的窝棚里。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呢,这里的户主告诉我们,养鱼夜里要巡塘这是必须的,巡塘一般每晚两次,当然很辛苦,但,这里不用守夜,因为在这个村,从来没有发生过被偷盗的事情。他说,养鱼虽然很辛苦、很累,可与早些年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他说现在累点、苦点没什么,只要养出来的鱼能够卖个好价钱就行。我们为农民群众的纯朴、勤劳感动,为其简单而实在的苦乐观叹服。然而,仔细想来,当比较效益充分展示了效益农业发展给农民群众带来的实惠与福祉时,农民的勤劳却也掩饰着许多农民无需承担而实际承担着的劳作。他们对党与政府总是报着感恩的心态,在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时,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应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改革,当它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时,却由于我们的宣传不到位,由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指导跟不上,在拥有45家水产规模养殖户的村里,却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农资供销服务、农民创业发展融资服务等等都需要农民自己去努力,遇到的问题需要农民自己去解决。想起我们刚刚到村里时,村支书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这次市、县、镇三级领导,特别是市长到村里来蹲点调研,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当时,我还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填补历史空白的一员而沾沾自喜,此时此刻,我却为农民辛勤劳动背后社会公共服务不到位,以及这种不到位背后透射出来的我们工作的飘浮而心悸。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4.2017年扶贫攻坚民情日记汇总
5.最新驻村干部民情日记范文3篇
6.2017春节干部走访民情日记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