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精选:驻村手记

发布时间:2017-10-17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情日记精选:驻村手记,欢迎大家过来阅读,对村官工作进行一些了解。

  说实话,没有接触到驻村工作时,我对同步小康驻村和精准扶贫这个概念很模糊,以往倒是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听到: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但内心深处一直感觉这是政府的事情,与我没有太大关系,我的任务就是踏踏实实当好一名交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2016年4月,遵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领导找我谈话,拟派我到农村一线去当一名驻村干部,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是抵触的,这并不是说我热衷于坐机关,而是认为我一个小小的交警,去那点又能有什么作用呢?但我是一名党员,既然组织这样安排,那肯定有他的考虑。于是,我从一名市局机关的工作人员变成了一名直面农村基层的驻村干部。

  “脱贫攻坚任务很艰巨,农村生活十分的艰辛,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临行时,局领导这样对我说。对于农村工作,我几乎一无所知,说起来真的很惭愧,我以前觉得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对其他事情并没有留心太多。为了不辜负组织重托,在来到浸水村的前一天,我上网查询了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了解驻村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

  农民距离小康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到浸水村,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被这里的贫困程度震惊了。延绵的大山望不到边、坑洼不平的公路盘山而建、坐落在山腰的破旧房屋、印着“高原红”的腼腆少年……心深深地揪着,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真的太苦!我们的农民距离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感受到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大。看到村干部和群众期盼的眼神,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这个地方的贫困面貌。为了快速了解村容村貌,掌握村情民意,我坚持挨家挨户地入户走访,认真分析该村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当地群众的发展意愿和诉求,二十多天的时间,让我对全村基本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浸水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距离木瓜集镇14公里,距桐梓县城86公里,全村人口346户1602人,其中精准扶贫91户315人,贫困发生率为19.6%。由于受地理条件制约,该村村民居住较分散,多数农户居住在半山腰或山脚下,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通组公路建设还未全面覆盖,村级没有娱乐场所和设施。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滞后,当地年轻的壮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家中老人七八十岁了还要一边带孙子一边上山干活,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对于未来,他们显得很迷茫,每天早出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也只勉强够敷生活,所谓的小康生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他们看来,住上新房子、穿上新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就已经很不错了。

  “三个全新感受”让我心生感动

  一是感受到镇村两级干部工作强度很大。清楚记得,原来我在乡镇交警中队工作时,那时的感受是乡镇干部上班迟,下班早,晚上政府办公楼里无灯亮。而今我来到这点,看到的完全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场景--“5+2”、“白+黑”,有的部门甚至中秋节都在加班。超常的工作强度、超高的工作压力,党建工作、精准扶贫、土地确权、产业发展、信访维稳、正习高速建设、协调矛盾纠纷……才真正理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含义。白天,他们下村入户走访,晚上回办公室整理文字资料,经常要工作到深夜。以前我在单位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很忙,时常加班,可是相比他们,我觉得我那时候过得实在是太轻松了!我曾经问过一位干部:“这种工作强度,你们遭得住呀?”他笑笑说:“现在是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过了这几年就会好的!”简单平实的话,却带给我深深地感动。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对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二是感受到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乡镇干部每人都包保了一个村民组,挂帮了4至7户贫困户,包组干部要对所包保的贫困户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和帮扶,对所包组的各项工作要进行追踪和落实。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很多通组公路还未硬化,连户路还未打通,干部下村只能靠摩托车和步行,蜿蜒的盘山公路,陡峭的山壁,有的户与户之间光走路就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镇上没有娱乐设施、没有职工活动室,不加班的时候,干部们也找不到去处。用一个镇干部的话来说:“我觉得自己真是个贱皮子,不加班了反而觉得无聊。”

  三是感受到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驻村干部每次走访到贫困户家中,都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淳朴的热情,经常会有农户用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土鸡蛋招待我们,有的甚至把珍藏的土蜂蜜拿出来,内心满满地感动,我知道这些对我们来说很平常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确是珍宝,是家中能够拿得出的最好的山珍,看到农户家徒四壁的房屋,我真的不忍心吃。在跟贫困户交流的时候,听到我给他们描述的小康生活,他们眼里闪着希冀的光芒,我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对贫困现状的无奈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他们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他们的生活。

  注重工作方式,拉近群众距离

  驻村以来,我始终坚持用“做合格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尽快摸清浸水村基本情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帮扶方向,落实帮扶措施。在工作上我采取了“四个专”、“五必访”方式,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四个专”:一是专门开展一次遍访,对全村91户315人精准扶贫对象再次进行摸底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贫困户基础信息、人员情况、贫困原因、劳动力状况等基本情况,确保一手资料精准;二是专门召开一次村民大会。为摸清贫困村帮扶需求,理清帮扶发展思路,明确帮扶方向,我与挂村镇领导及村班子一起商讨谋划,理清了浸水村的发展思路,明确了遵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挂帮浸水的方向;三是专门拟定帮扶方案。结合木瓜镇产旅互助互带的总体思路,专门制定了浸水村整村脱贫的发展思路,即依托水银河景区、芭蕉水狩猎场、城南山休闲避暑、白马山风力发电场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馆、山地休闲体验农庄、泥鳅养殖、核桃种植、生态果蔬种植等产业;四是就浸水村精准扶贫工作脱贫计划专门向遵义市公安交管局领导汇报,帮助争取产业发展政策、资金及技术扶持,为项目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必访”:驻村工作以来,我深深的体会到,要当好一名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驻村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疾苦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着力点。

  为密切联系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我要求自己定期做到“五必访”。一是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孤残人员必访;二是老党员、老干部、离任村干部、退伍老军人、军烈属必访;三是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必访;四是上访户、重点人员必访;五是种养殖大户、企事业能人、创业带富能手、道德模范必访。通过“四个专”和“五必访”工作措施,我全面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实实在在的融入了这个群体。

  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几个月的驻村工作,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农民,我深深体会到: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我的职责就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让他们真正摆脱贫困奔小康。工作中,我怀着感恩之心做群众的“贴心人”,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和解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今年8月份,我联系桐梓县交警大队和县医院,上门为浸水村56名摩托车驾驶员办理摩托车驾驶证,并对他们进行安全驾驶培训,为他们节省资金3.6万元;中秋节前夕,我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多方筹集资金9000余元,组织全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过了一个热闹的中秋节;为了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我召集市公安交管局挂帮贫困的同志一起座谈,号召大家自己出资帮助贫困户谋发展。最终,遵义市公安交管局挂帮贫困户的同志每人出资3000元,为每户贫困户购买了2头仔猪,有的同志看见贫困户房屋破旧,于是自己掏钱购买钢筋、水泥等建材帮助修建房屋。

  驻村工作让我收获良多

  驻村工作环境恶劣、远离县城、远离家人,生活枯燥单调,但我却倍感快乐,因为有对我寄予重望的组织,有一起共同作战的队友,有全身心信任我的群众,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他们与我同在,我的脚踩着大地,我的心连着群众,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很有力量。我知道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率领他们脱贫致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每当看到他们那淳朴的笑容和希冀的眼神,我都感觉这一切很值得。我感谢组织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有幸见证和参与“两个一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几个月来,跟着镇村干部,我学到了很多解决农村问题的实用方式,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田坎文化”,也学会了很多接地气的农村土话,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这都将是我宝贵的人生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