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筷子的哲思

发布时间:2017-09-10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筷子,每个人都会用,就看你怎么用,个中充满人生智慧。

  筷子文化就是有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文化。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的习惯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称“箸”,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且不说“置箸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插上筷子,请祖辈品尝。


  餐桌前,人生第一课就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学用筷子。《周礼》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说孩子到自己能吃饭的时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学习执筷之法以及用筷夹菜的家训。儿时的寓言是父母讲授的“一把筷子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喻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的父母一生中,都是用筷子来完成一日三餐的,我们也自小受着筷子文化的影响。

  用筷子夹取食物一直是炎黄子孙进食的习惯,甚至有不少外国学者称筷子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筷子,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封建社会,筷子是要分等级的。皇宫贵族用的筷子质地颇为讲究,有象牙的、玉石的、翡翠的、白银的、上等细木雕花的等等。皇宫贵族、达官贵人的筷子是品位、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不在乎用什么质地的筷子,只要能够果腹,没有筷子,随便折两根树枝就可。使用筷子也有讲究。譬如筷子直插到饭碗里,据说不吉利;大人、领导或有辈分的人或客人没动筷子之前,其他人是不能动的,这叫有礼貌或表示尊重。

  此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渊源。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熏陶,一部分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推论是饶有意味的。再者,凡是会用毛笔的人都知道,使用筷子其实就是在手上同时使用两只毛笔,很难令人不去设想筷子和毛笔有多紧密的关系。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筷子是百姓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两根小小筷子,等于人类两根手指的延伸,它又有着力学的原理。

  筷子,乃用餐之器也。两根细小的木棍,使用灵巧,体现着国人的聪明与智慧。而单单从使用独特筷子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智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您想过吗?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有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