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高考已经很多年了,在浅淡的记忆里,高考曾经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有人说,人一生有三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参加中考高考就是一次。对于这个看法,我不置可否,但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却是我当年不折不扣的的梦想。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对于成长中的农村七零后來说,升学就成了脫农唯一行之有效的机会。
看到网上普天盖地的都是关注高考的贴子,我才醒悟过来,当年的我们也曾是万众嘱目的焦点,只是因为资讯不发达而沒有感受到。十年寒窗,六月终于一见分晓,我深深的祝福高考和中考的分子们都能考到自己梦想的成绩,同时也把当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给大家分享一下。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但真正能挤得过去的实属凤毛鱗角,僧多粥少,一个农村学校能考上几个专科本科已经算得上是光宗耀祖。
记得到县城高考的晚上,父亲专门从老家给我带来几个煮熟的鸡蛋,算是给我的高考壮行了。或许是熟知我理科不行,父亲临别时还给我减压,‘儿子,放松的去考,考好了当然最好,考不好也沒有什么,反正家里有田地,不会失业的“,我一辈子都为父亲的这几句话感动着,也是高考记忆里最温暖最温馨的记忆。
那些年的高考,注定绝大部分的人名落孙山。大学在那个年代是真正的天堂,大学生是真正万人仰慕的天之骄子。记得某一年,一个应届生考上了复旦大学,全村的人都敲锣打鼓到学校送锦旗,乡政府还破列为这个学生办了庆功宴。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二三十年,但对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來說,却是一段活生生的励志教育。
有金榜题名的,当然也就有名落孙山的。复读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为了考上大学,有些人是连败连战最终还是沒有挤过那座可望而不可及的独木桥,有些人运气好,一年就考走了,赢來了不知多少人羡慕的目光。
当然也有一部分成绩差的同学,为了颜面问题也会参加高考,不过志愿都填得很高大上,不是清华就是北大,戏言做落榜生也要做名校的落榜生。奇迹从来就沒有出现过,这帮子同学最终踏上了社会的旅程,这段高考回忆也成了同学聚会时的笑谈。
对于曾经的高考,回忆中总会带有几分感动,为了一个脫农的梦想,同学们都在不分日夜的努力着。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差,一个礼拜能吃一回熬锅肉都成了奢望。平时,炒盐巴下饭,海椒水下饭,大头菜下饭成了很多农村中学生挥之不去的记忆。早自习晚自习,大家在昏暗的煤油灯温习功课,有时一不小心,头一低,头发就会被烧得吱吱作响,一股焦味在教室里四处飘荡。晚自习后,有一部分同学还躲在被窝里看书,手电筒微弱的光芒,照亮了一条条求知的路。
临近高考,同学们的脸越来越苍白,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大,记得有一个星期,班上就发生了几起因贫血导致学生昏倒的事件。班主任老师知道,学生们都营养不良。他把自家的公鸡宰了,熬成汤送给同学们喝,尽管依旧是僧多粥少,但这份浓浓的情意,现在回想起来双眼仍然会泛起泪花。
班主任老师依旧愁眉不展,后来他把体育课干脆改成自由活动课,带领一群学生到田里抓青蛙,捉田鼠,掏黄蟮,下河抓小鱼,经过四十五分钟的决战,在大呼小叫中,那些活物都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开始校长还有些反对,但见到同学们脸上泛起的些许红晕后,隧即改变了主意。从那以后高三的几个班級,每天都有一节自由活动课,目标就是多弄田鼠,多弄鱼,有时连鸟儿也不放过。
那一年的高考,班上只有三个人考上了大学,但大家沒有遗憾,把深怀敬意的掌声献给了我们的班主任,献给了我们的那一段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