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评价某人成熟,某人不成熟。什么是成熟?含义有三: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如苹果成熟了,孩子成熟了,条件成熟了等等。
对一个人来讲,一旦长大成人踏上社会后,各方面是否成熟,直接关系到对各种问题的判断是否准确、处理是否得当。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仅影响其立身处世,还可决定其事业成败。
正因为如此,人们评价某个人,尤其是选人用人时,很看重其是否成熟。对成熟者,赞之,用之。一个人被他人评价为不成熟,恐怕自己不会认为是“福音”。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干部,大多十分注意人们(尤其是上级)对自己是否有个“成熟”的评价。很多人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练,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有的人虽然不成熟,可也装出一幅成熟的样子,叫“玩深沉”吧。
可世界上一个好的事情、好的概念,怕就怕被弄扭曲。“成熟”就遇到了这个麻烦。某人敢于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秉公办事,被说成“不成熟”;而某人惯于见风使舵、丧失原则、圆滑世故,却被赞为“成熟”。成熟者变为“不成熟”者,不成熟者变为“成熟”者,这不是扭曲的“成熟”吗?
按照扭曲的“成熟”标准,一些可歌可项的人物,如屈原、魏征、包拯、海瑞、鲁迅、彭德怀等,应该叫做“不成熟”了,那些可鞭可挞的人的,如赵高、王莽、冯道、秦桧、和坤、汪精卫等,反倒应该叫做“成熟”了。如此评价以上人物,大家能接受吗?不能。问题是,就在不能接受的同志中,有时或有意或无意又用扭曲的“成熟”标准来评价他人,特别是评价自己身边的人、手下的人。
用扭曲的“成熟”标准去造就人,造就出来的只能是庸人。我国史书上,记载了不少庸官俗吏的典型。如唐代宰相卢怀慎,任职期间无所作为,除能陪伴吃饭外,“每事皆推让之”,被称为“伴食宰相”。明代一些内阁大学士,皇帝召见议事时,只知‘叩头呼万岁”,被称为“万岁阁老”。我想,过去旧中国之所以弄成那个样子,就在于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成熟”为类似“伴食宰相”、“万岁阁老”的庸官俗吏。
今天,受扭曲的“成熟”标准影响,一些人或自觉或被迫由“不成熟”变“成熟”了,“看穿了”、“学乖了”,原来具有的一些可贵之处也失去了。表现为唯唯诺诺、哼哼哈哈、平平庸庸,没有原则主见,没有个性特点,没有进取精神。一个原本有朝气、有见解、有闯劲的人,竟如此“修炼成仙”,令人倍感可悲可叹!好比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吃起来心里反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了。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必须去掉扭曲的“成熟”标准。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弊端。例如,如今有的单位“民主生活会”变成了“互相恭贺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抬着、捧着,同级之间互相敷衍着;一班人是“团结”的,可就是缺乏战斗力。略加分析,其中就是一些同志“成熟”了。.’
既要使人变得成熟起来,又要使人不变为扭曲的“成熟”,前提是大家对“成熟”的评价标准不能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