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课《金子》的第二课时。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真金”的含义,体会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以下几点:
1、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我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句,抓关键词,创设各种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将学生带入文本,感受彼得在种花时的艰辛付出及成功的喜悦。
2、坚持“对话”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堂上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在交流,体验中感悟“辛勤劳动才会梦想成真。”
为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对话交流、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根据本课的的教学目标以及第二学段的要求,我把理解“真金”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体验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阅读体验。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这一点我确定的学法为朗读感悟、合作交流和读写迁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精读感悟,感受勤劳;
悟中明理,揭示“真金”;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
先说说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倒入新课 。
书写完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与上节课1、2自然段中的几个词语 “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埋头苦干” 等词语打招呼,,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将这几个词语串起来,说说1、2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说话练习,既回顾了上文,对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查,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自读感悟、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3个自学问题开启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问题引领,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具体讲解,品读体味。先让学生分析下雨为什么走不成,让学生明白彼得雨后的惊喜发现,这也是他若有所悟的引子。再让学生交流彼得“悟”到了什么,明白他的想法,然后联系上文说说彼得会成功吗?最后再品读彼得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用词语形容一下此时眼前娇艳的花朵,再让学生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他都做了些什么?然后再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具体体会彼得付出的艰辛劳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也为下面揭示“真金”含义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悟中明理,揭示“真金”
学习第七自然段,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在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同时抓住“不无骄傲”、“唯 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进行个性化朗读练习。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在学生知道了彼得成功的原因,明白了“真金”的含义之后,我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安排了:1、说说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2、小练笔:说说自己的梦想,并谈谈怎么实现它。两个活动,使学生把对课文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
四、板书设计:
22、金子
种花→全部精力→成功(唯一找到真金)
(勤劳)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有所微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也出现了不少让人不满意和遗憾的地方:
1、在一些环节没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现,只是蜻蜓点水,使学生可能体会不深。如观察出示的四幅图片,只让4个同学说,学生没说好的,我就补充说出,没把说的机会留给其他人,另外这四幅图只是引子,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景,没有引导学生去想象补充。
2、由于课堂的局限,害怕自己把握不好,对文本的解读还有点单一,只是抓住了彼得的“勤劳”一个方面进行挖掘,其他方面只是提到,但没做过多分析,留下遗憾。
3、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形式较单一,有些读流于形式。
4、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