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三峡》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09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一

  《三峡》这篇文章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内容是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经过不断的自读和学习,我发现,这篇文章与绝大多数的文言文不同的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没有过多的加入自己的身世情感,仅是很单纯的写景,这当然与郦道元本身是地理学家的身份有关。根据余光中对山水记和山水游记的注释:山水游记是有事有人,借事抒情的;而山水记是单纯的描写景色的,没有人物的加入。《三峡》显然是后者,但是若说《三峡》不包含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妥的,因为作品中对景色的描写可谓是“片语只字,妙诀古今”,这样一篇在文学上有这么高成就的地理著作一定是作者精心的写作,同时我查阅了比《水经注》更早的《荆州记》《益州记》两篇地理作品,当中不无出现了对三峡的记录,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没有给人身历其境的效果,因此《三峡》当中一定是包含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的。所以,最后我将《三峡》定位为一篇包含了作者好山乐水之情的文言文山水记。

  这样的定位决定了这篇文章要有两个大方面的把握,一个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我考虑到八年级对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加上这篇文章重点的实词虚词都不是很多,结合课下注释,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另外,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果过多强调字字落实翻译的话,就不美了,所以,对文言翻译的要求不做过多强调,让同学通过文字发挥想象,采取意译的手段。

  因此,课堂教学操作上,我重视朗读,有教师泛读,学生自由读,学生朗读,集体读等多种读法,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三峡的各具特色的景色。

  引领整堂课的主问题是: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呈现了几幅很有特色的画面,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幅?你觉得这幅画面有什么特色?我以第三段的春冬时节的图画为例,既是引发学生对回答这个问题的兴趣,又是引起他们对文章的关注,并给他们答题的范例。

  接着我在与学生一起分析了文章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三峡美景之后,学生已经深有感触,接着我马上追问:郦道元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篇“片语只字,妙绝古今”的文章呢?学生就会联系到郦道元对山水的喜爱,这时补充《荆州记》《宜都记》的资料对比,让学生对郦道元的用字有更深的体会。最后引用袁山松的话“ ”做结。

  本课教学比较开放,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但还是存在不足,有待提高。首先是因为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不足,对学生的引导还不是很自然流畅,在这个方面我还要多锻炼,积累更多的经验。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总让人觉得既要实际,又要开放,在一堂课内要做到两个方面确实还是要加强,否则让人觉得不适合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扎实。

  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二

  听了顺德育贤中学冯毅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段永辉老师上的《三峡》的课感慨良多,谈点个人的一点反思。

  《三峡》是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地理著作《水经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郦道元能用如此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进行讴歌,真让人叹为观止。

  青山绿水历来是我国古代文人描写抒情的对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段老师抓住了文本的这一特点,带领学生感受“美”。段老师在课堂上用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在逐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然后再把学生带进文本中:妙文妙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本文的美妙。

  对于这节课我最有感触、最值得我借鉴学习的是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被肢解了,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教师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进行美文美读,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老师在有选择地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清节奏,文言韵味就出来了。接下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读出感情,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水到渠成的进行美文美析,妙文妙赏。学生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本文的美妙。

  语文课堂上要想学生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优美的文章。

  在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常识、记住字词翻译、记住特殊句式、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