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加检测题(附答案)

发布时间:2017-10-14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导语:下面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加检测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和测试,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自己更好地学好语文。

  第一部分(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A.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故每当两船竟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C.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bīnfēn,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D.月还没有落,仿拂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jié。

  (1)给A、B两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凫水( ) 擂鼓( )

  (2)根据C、D两句中的拼音写汉字。(2分)

  bīnfēn( ) jiǎojié( )

  (3)上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1分)

  订正为 订正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好运气)

  B.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美女)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在潮水里搏击嬉戏)

  3.按要求默写名句或古诗句。[前三题每空1分,第(4)题2分,共7分]

  (1) ,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2)四面湖山归眼底, 。(湖南岳阳楼对联)

  (3)《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 。

  (4)古代诗歌中关于节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与清明节或重阳节相关的诗句。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

  B.《端午日》按时间顺序写了湘西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其中详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本命年的回想》按时间的推移,有详有略地写了炒年货、吃腊八粥等风俗,具体表现了运河乡亲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D.《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借中秋的月亮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想像丰富,构思独特。

  5.下面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生命是一条河,有奔腾也有平缓。

  B.一路上,稻田的绿,菜花的黄,江水的银,汇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远处的群山好似美人脸上的黛眉,秀美无比。

  D.天气炎热,连那大山也睡着了。

  6.阅读下列对联,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3分)

  (1)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

  (2)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7.综合性学习。(5分)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分)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2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第二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8.题目中的“十五夜”告诉我们本诗写的是 节夜晚的情景。(1分)

  9.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的妙处。(2分)

  10.请发挥一下想像,描述一下“中庭地白树栖鸦”所描绘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9分)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呢?(3分)

  12.文中的“我”能不能说就是少年鲁迅?(2分)

  13.文中写了几个农民孩子,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浪涌飞舟

  五月初五头端午,正是栽秧割麦两头忙;五月十五大端午,农活告一段落,人们从农田里爬起来,休整两天。姑娘女婿拎了粽子走娘家,更多的是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到岑河镇上“晒叶子”(指穿好衣服逛大场合)。那一天,无论大路小路,都是新的、亮的,满街满巷都是笑脸和喜气。

  岑河上雄跨着两座古老的圆拱石桥,南桥和北桥之间,两岸早已站满了人。花花绿绿的人山,光彩照人的笑脸,拥挤在依依垂柳之下,倒映在清清河水之中。

  “龙船来了——”“黄龙!”有人呼喊。说是龙船,其实并没有龙头龙尾的简装,更没有雕龙画凤的屏风廊檐,有的只是八条黝黑健壮的汉子,黄裤黄褂黄头巾。龙的灵气,龙的威武,龙的精神,鼓得我们热血沸腾。我们迅速让开道,龙船缓缓下了水,清清的河水便映出一条仿佛真的黄龙来。龙开始舞动爪牙,缓缓前进,明镜上漾起一层层涟漪,荡漾开去,龙的倒影便在层层鳞浪之下缓缓飞翔了。

  “白龙来了!”“红龙来了!”几条龙下了河,河水晃动,河里倒映的柳枝也跳起舞来。龙们先是自由自在地划呀,试呀,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几条龙一碰上并排的机会就“抢标”。你听,鼓声响了,船头的鼓手昂首奋臂擂鼓,两厢的龙人埋头奋臂划龙。两岸的小孩、大人都和着鼓点的节拍唱着:“咚咚地划,咚咚地划,划得快快前哟,吃碗麦炒面;划得慢慢后哟,吃碗枯豌豆。”

  正式“抢标”开始了,各龙舟的步伐基本到位。急促的鼓点催龙奋进,船就像短跑运动员的最后冲刺,又像离弦的箭,“嗖嗖”地射向前方。众桨划出汹涌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浪涌飞舟,溅起一阵阵水花。

  “杂龙来了!”果然,青红紫白黑,握桨的汉子服饰杂乱无章。杂龙匆匆赶到,匆匆下水,匆匆上阵。黄龙眼看就要取胜,杂龙后来居上,和黄龙并排了。鼓点更加密集急骤,“咚咚”的划声更加震耳嘹亮。黄龙如强弩之末,杂龙如喷薄之日出,虎虎向前,腾腾而上。杂龙取胜了!

  黄龙不服,和杂龙打起来,从船上打到水里,从水里扯到岸上,两个龙头扭成一团。我们围过去看众人劝架:“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一边姑爷,一边舅爷,输了赢了又不是外人。”“不,在船赢船。两船相争,各为其船。什么姑爷舅爷,不认那一套!”舅爷一口回绝。

  “算了算了,别生气了,今天我请客,到我家喝酒吃炒面……过端午。”“不,今天在自家吃枯豌豆喝闷酒,明年老子请客,到老子家吃炒面喝酒过端午节!”

  如今,清清的岑河只有柳枝在那里静静地照着倩影。

  14.文中写出了岑河端午的哪些风俗?(3分)

  15.作者写杂龙取胜有什么潜在的意义?(4分)

  16.姑爷领头的杂龙取胜了,从姑舅之争说说姑爷、舅爷的性格特点。(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empirenews.page--]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寒冷的冬天,天刚蒙蒙亮,16岁的香伶就开始在院子里偷偷练功了。正练到火候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跃起,急步跑到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练习秦腔。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爹没本事,唱了一辈子秦腔,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凄苦。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戏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噪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

  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地让爹教自己唱戏,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就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地记,香伶却能脱口而出。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老艺术家们都认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生活中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生下来刚三天,香伶就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孩子刚满月,香伶不顾老公的劝阻,毅然走上了秦腔舞台。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别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可老公非但没有听她的,还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她才能忘却诸多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的双重性格,她在矛盾中犹豫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弦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中的那副贪婪的面孔。

  香伶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要受苦的。可她必须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地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更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是另外一个自己呢?

  (选文有删改)

  17.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分)

  18.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分)

  19.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伶的“一声大吼”使评委们惊呆了?(2分)

  20.“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1.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1)“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1分)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1分)

  第三部分(共40分)

  22.作文。(40分)

  在传统节日里,你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是一次亲友的聚会,或许是一次难忘的盛宴,或许是一次难忘的旅游……节日让你轻松、快乐,可能还心有感悟。那就以“节日生活”为话题,展现你的独特情怀吧!

  检测题参考答案

  1.(1)fú léi (2)缤纷 皎洁 (3)竟 竞 拂 佛(写拼音,要按照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不但要标对调号,而且要注意位置。“省”和“擂”都是多音字,要联系语境,判断其读音。对字形的考查,不管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还是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要本着不要出现和再出现错别字的原则。)

  2.C(婵娟:指月亮。)

  3.(1)不知天上宫阙 (2)万家忧乐到心头 (3)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4)(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2)是直接型默写,难度不大,需要调动平日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文章或文段是我们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应该多多背诵。(3)是理解型默写,答题时应根据题目提出的要求,弄清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解答。对题目中的限制语一定要弄清楚:出自哪篇文章;对题目中的提示语一定要抓住:是什么内容。先这样结合起来,然后从记忆的脑海里提取答案。(4)是开放型默写,这种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留给同学们选择的余地大,往往不难正确回答。如果平时能多积累一些唐诗宋词(包括课外的),并注意归类和比较,运用时就能游刃有余。]

  4.D(《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诗人由“思念是圆的”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由“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表达了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及对亲情的珍视和怀想。比喻生动,联想丰富。)

  5.D(例句和D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B、C三项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1)屈原 (2)杜甫 (3)李白[(1)这是赞扬诗人屈原的话,意思是说屈原具有深邃的思想、高超的举动、洁白的品格,又是楚国的忠臣、名士,他投江而死,感天动地,使得汨罗江上刮起万年不息的悲愤之风。(2)这是郭沫若先生撰写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3)对联中的“蓬莱文章建安骨”是李白的原诗句,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原诗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谪仙”是贺知章对李白的称呼,所以这副对联写的是李白。]

  7.(1)A.中秋节 B.重阳节

  (2)屈原投江 吃粽子 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

  (3)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示例】①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题中A句抓住“月明”“秋思”两个关键词推断;B句中的“茱萸”与我国民间风俗有关,九月九重阳节这天,人们插茱萸“避邪”。(2)题由“汨罗江”和“粽叶”“艾香”很容易想到屈原投江的故事以及吃粽子、插艾叶的风俗。(3)题要明确反对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点明不能仅重视“吃”,更要重视节日的精神内涵;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宣传标语在结构上与上句要相似,在内容上要紧扣“精神”方面。]

  8.中秋。(题目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题目的意思是:写在中秋节之夜的望月所感。诗题另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9.“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秋思随着月色洒落人间的情态。(古人作诗写词是非常讲究炼字的。诗词中有许多字,语意两工,是诗人“捻断数茎须”而成。这些字,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10.月光洒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叫声逐渐停了,它们已习惯刺眼的明月,纷纷进入梦乡。[描绘诗歌的画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正确理解诗词,抓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2)要借助联想和想像,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怎样联想呢?既可以联想作者创作诗词时是怎样的心境,诗词中的景物已浸染上作者怎样的情感,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想到这些景物在自己平时看起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11.因为那夜的豆是与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们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以及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美好的童年,永远失去了,多么值得怀念啊!(这一段写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明中心的作用,应紧扣中心来回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2.文章是一篇小说,可以说其中的“我”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对不能等同于鲁迅本人。(要明确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

  13.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令人赞佩的。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民孩子的性格和美德。(要结合人物的言行、身份等情况谈。)

  14.姑娘女婿拎了粽子走娘家,更多的是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到岑河镇上“晒叶子”;赛龙舟;喝酒、吃炒面。(文章主要讲了这三件事,理清了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准确解答本题。)

  15.“杂龙”取众多“龙”的优点;胜负并不在于形式。(重点联系以下两句来回答本题,“杂龙匆匆赶到,匆匆下水,匆匆上阵”“一边姑爷,一边舅爷,输了赢了又不是外人”。)

  16.姑爷性格随和、宽容;舅爷性格争强好胜。(从倒数第2、3段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特点。)

  17.“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唱腔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吼”的意思是大声喊叫,用吼而不用唱点出了秦腔的高亢激越,这在文章第十七段中有体现。香伶父女两代人都吼秦腔,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尤其是香伶,她演包公戏里戏外始终如一,甚至大义灭亲,把丈夫送进监狱,体现其刚强正直。答出“高亢激越的唱腔特点”,答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意思对即可。)

  18.表现了香伶爹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与不舍,以及他对秦腔艺术传承的担忧与期望。(香伶爹一生热爱秦腔,但一生穷困潦倒。他爱女儿,临终时不希望女儿再过这种苦生活;但他更爱秦腔,不甘心作别秦腔,希望秦腔艺术能一代代传下去,又担心秦腔艺术渐渐失传。答出“热爱与不舍”,答出“担忧与期望”,意思对即可。)

  19.一是因为一个小姑娘却扮演了包公的角色;二是因为小姑娘的唱腔高亢激越,非同寻常。(第十七段中,老艺术家们原以为香伶“小巧玲珑”,“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可结果大出意外,灵秀的香伶却演了粗犷的包公,唱腔“高亢激越”且把秦腔“吼得地动山摇”,所以评委们惊呆了。答出小姑娘扮演“包公的角色”,答出小姑娘唱腔“非同寻常”,意思对即可。)

  20.既是对香伶爹一生艰辛的总结,又为下文写香伶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笔(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句话出现在第十四段,香伶提出“进县剧团吼秦腔”后文化馆的老师这样说。事实上,香伶爹吼了一辈子秦腔,一生艰辛,正应了这句话。香伶现在又选择走这条路,预示着她的生活也会充满艰辛,这样就从写香伶爹过渡到了写香伶。分析恰当,答出“承上启下”,意思对即可。)

  21.(1)热爱秦腔,执着,充满正义感。

  (2)【答案示例】

  [示例一]会变成。香伶对秦腔的热爱、高尚的人格以及秦腔自身永恒的魅力都会影响女儿,让她走上秦腔艺术之路。

  [示例二]不会变成。秦腔艺人的生活太艰辛,他们对艺术和人格的追求往往不被世俗社会所理解。在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女儿不会变成“另外一个自己”。[(1)香伶喜欢秦腔,不顾父亲的反对走上秦腔艺术之路,孩子刚满月就走上舞台,对秦腔艺术近乎痴迷。她不能容忍丈夫的犯罪行为,为了正义能大义灭亲。概括“另外一个自己”,也就是概括香伶的形象特点。(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文章,可以答“会”,因为香伶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而走上吼秦腔的艺术之路的,女儿也许会在耳濡目染中走上这条路;也可答“不会”,毕竟香伶的母亲和丈夫都不理解秦腔,亲人尚不理解,更何况社会上的人呢?她的女儿或许在现代社会中告别秦腔。有明确的观点,能结合文章内容谈出理由,意思对即可。]

  22.【思路点拨】节日类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但要出彩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选一个独特的角度;其次,要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再次,要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鉴于这几点,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成这篇作文。

  一、传统文化生情趣。要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文化现象、风土人情,让传统文化走进作文,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二、细心观察记亮点。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首要的工作是观察好生活,记下节日生活中让你心头一热或是眼前一亮的镜头或场面,这些都是写好文章最为有效的材料。

  三、心理描写雕细节。“节日生活”这一话题,感受的主体是“我”,是第一人称,心理描写就会成为描写节日最为直接和最有感染力的方式。

  四、切实感悟显深度。实实在在的感悟,往往会让生活和文章变得特别亲切,可以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文:

  春节赏花灯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我们愉快地唱着,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妹妹的手,一口气跑到街上去看花灯,街上热闹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啊,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当它钻来钻去的时候,我有点害怕,只见它灵活地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很热闹。人太多了,我只好跳起来看。

  “姐姐,姐姐!花灯又来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妹妹大喊了起来。“花灯!花灯,我终于看到你了。”原以为现在的花灯越来越少了,今年也许看不到花灯了。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我高兴地答应:“Let’s go!”妹妹听我说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我顺手一拉,看花灯去了。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换着花样儿,一会儿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会儿又排出“拜新年”。我也记不清排了多少个字,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唢呐声、笛子声进入耳朵里。还有那些男男女女婉转的歌声:“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歌声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让我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有多种类型的灯在不停地变换着颜色和花样儿……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硬拉着我回家,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跟妹妹在床上说着今天看花灯的趣事,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简评】本文从小的角度挖掘出传统风俗习惯,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当地春节“赏花灯”的风俗,字里行间传达着看花灯的喜悦之情,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