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17-12-08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最近,陶校长按照惯例在摸底六年级毕业班语数英教学情况,正在逐班听课,本周一来到了六(4)班。我正好上《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

  本课第二课时我在2006年学科带头人展示时作了较为认真的钻研,教案也比较成熟,但是不巧,只能上一课时,这次有机会让我钻研一下第一教时,我也颇有兴致。

  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着常规进行的:

  1.听其言,识其人。出示三段名言,让学生体会说这些话的是怎样的人。

  再告诉他们,其实三句话都出自一人之口,那就是林肯。

  2.看林肯画像,听生平简介。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自读检查,指名读词,读课文,读难读的段落。

  5.给每个自然段归纳意思。

  6.合并关联段,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7.借助段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课上完,我自我感觉第一课时不流于简单化,有一定的思维的含量,上得比较扎实,个别环节的设计比较精当的,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几个地方。

  一、听其言,识其人

  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

  你可以在某些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某些人,但你决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我这个人走得慢,但从不后退。

  我出示这三段话,开始很自然地让学生体会话的意思。但是我感觉这一问法远离我的主旨,我出示的目的是识人而非解意,最后我就问:“你能从这些话语中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吗?”学生的答案很出色:这个人尊重人民,热爱祖国;他厌恶欺骗,倡导诚实;他碰到困难,不会退缩。

  有时,我们在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初始的意图往往被最终的设计改得面目全非,因一种习惯的力量,缺失了大脑的控制。即使好不容易设计得比较完美,也会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中阴差阳错地游离了目标。而在这个环节,我控制得很好。

  二、研读词语,一举两得

  这回出示的词语,我修改、编排了7、8次,我一直在精挑细选和权衡比较,怎样出示是最智慧的,在外观和内在都能传递出一种规律,能得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后我出示了这样四组词语:

  名门望族 上流社会 态度傲慢 点明参议员们傲慢的原因。

  出身卑微 尴 尬 羞 辱 说明林肯遭遇羞辱的缘由。

  开怀不已 静 默 赞 叹 表现了参议员对林肯态度的变化。

  反对分裂 毫不犹豫 维护统一 彰显了林肯的伟大功绩。

  教学这个环节,一要同学们读好,二要同学们发现每一行词语都在“诉说”着什么?同学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发现了词语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这四组词语完全按照课文先后顺序来呈现,凸显了文章清晰的脉络。

  三、概括能力,分步训练

  先给每个自然段归纳意思;首尾两段身兼二职,再只需合并关联段2—5段,给课文第二大段归纳段意;最后借助第一、二段段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扎实训练,效果良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