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原创)
教材分析
本文用思想录的形式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张在自由的状态中发挥想像,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转换观念,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每一则都是作者思想的碎片,智慧的火花。每则看各有独到之处,整体看则展现了新的思维世界。种种惊人之语,奇思妙想,把读者引向深广高远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引燃读者的思维激情。
文章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了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要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就应当首先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思考和改进。因此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从身边的创造性故事入手,激活旧有知识;对照课文,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思想录”的写法。在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和创作。
学习目标
1、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学生了解创造,学习创造,运用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思想录中的基本精神。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难点 :
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学习指导
1、把内容理解放在首位,把文章的写法放在次要地位。
2、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3、小组自主互助探究法、赏读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准备
各小组利用工具书或者网上查阅“创造的故事”以备课上交流。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创造的故事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说说你所知道的创造的故事。(学生把课前查阅的有关创造的事例资料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
3.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分小组谈谈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二)、出示目标
(三)、背景知识(课件展示)。
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罗尔·冯·奥赫,2001年2月写成《创造学思想录》,共64条。文章主要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记录了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思考。由张开逊翻译成中文,其全文载于深圳报业集团网站的“临风顿悟”中。本文所选的八则,是《创造学思想录》的核心部分。
“随录式”文体的特点
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思想火花,文章自由活泼,短小精悍,形式不拘一格,有的讲述小故事,有的引用名人名言,有的直说自己感受,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四)、预习检测 (课件展示)。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
牡蛎 ( )一筹( )莫展 焙( )烧 竣( )工 显赫( )俨( )然
字词解释:
一筹莫展:
焙烧:
卓著:
箱子:
(五)、学生读文章,质疑与合作探疑。
1.学生读文章,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文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
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
(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能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六)、小组展示课文朗读、理解、赏析[朗读竞赛并展示各个小组最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一则]。
1.放松(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放松。治学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是凡事不能过于紧张,特别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实验表明,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生再补充有关放松成功的俗语、名言、事例
2.造就你自己的规则(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死结)
“规则”就是规律、法则的意思。“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法则,这种法则是个性化的,但也必须是科学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如:读过小学四年级,服过5年兵役,敢于避开大路走独木桥——童话写作的郑渊洁
8岁半接触台球,13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神童”丁俊辉
生再补充有关的事例
3.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巴普洛夫把“假设”看作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多问几个假若”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环节。让我们经常想想奥赫提出的问题吧:对于你正在思索的问题可以提出什么离谱的问题呢?
如牛顿 瓦特 潘多拉 陈景润 等
4.使用你的想象力(培养激发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们追忆形象的一种机能,更是一种通过温故而创造新形象的机能。人们把观察、了解到的各种材料,在大脑中重新组合,融会升华,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这种思维活动就叫想象。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假设。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5.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获得成功)
因循守旧与创造是对立的,摆脱习惯性思维,敢于转换思维角度才会成功。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问题,就可能有所发现,走出新路。
如非洲推销鞋子、美洲淘金 等故事。
6.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打破固定思维)
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箱子”就是文中所说的“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也就是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作者再次强调要创新,必须克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善于进行“无中生有”的联结性思维。“无中生有”的联结性思维就是要揭示常规中彼此似乎独立的事物之间,或常人看来毫不相干的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寻求它们之间的结合点的一种思维。
如:司马光砸缸的行为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因为,无论大人或小孩,一般遇到如何从水缸里救人这样的事,都是从“如何使人离开水”这个方向想。司马光当时肯定也这样想过,但他所处的具体情况让他很快地意识到,在那千均一发之际,这样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了。这群个头矮小的孩子,无论如何不可能把落水的伙伴从又高又深的大水缸中拉出来。怎么办?司马光急中生智,瞬息间掉转了思考的方向,想到了“如何使水离开人”,想到用石头砸水缸。
再以天然动物园的创意为例。普通动物园为了游客的安全,都把猛兽关在兽笼里面,让游客隔着铁栏参观,但是这样人们就无法看到野兽在自然条件下生活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游客的安全,又能让他们看到动物生活的自然状态呢?有些动物园的设计者提出了新颖构想,那就是把动物从兽房里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去,而把游人关到活动的房子——密封的汽车(或空中的吊车)里游览,使参观者和被参观者的处境来一个对换。
7.看到画面之外(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机遇,要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
8.顺其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件
来自生活的感悟。我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天然合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如:揠苗助长就是反面说明的例子 等
小结归纳:本文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是如何联起来的?
(此问题在解决各部分单独的问题之后进行。这样才不至于因题目太大而使学生无力分析。最后让学生找到某些思维的共性,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总结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和方法等。)
(七)、当堂检测。
1、运用逆向思维,解释下列词语。
班门弄斧 近墨者黑 知足常乐 沉默是金
2、从多角度解释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幸福:
朋友:
3、结合文章内容,阅读下面材料,说出你的看法。
材料一:某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水”字,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一中学,老师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老师不认同。
材料三: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试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飞机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强调求异思维,许多学生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但总是摆脱不了大家熟悉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设计了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么在水上航行,而像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虽然这个设计在最后的设计操作中失败,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了他最高分。
(八)、本节课小结:我的收获是
(九)课后作业:阅读罗吉尔·冯·奥赫的《创造学思想录》64则,把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