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教学反思一
迎着初冬的寒意,安阳市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到我们学校进行了听课和课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我所讲授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散文家谈散文》。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细致地评点,并深刻地剖析了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且帮助我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散文家谈散文》是由大文学家郭沫若写的《白鹭》和文学评论家晓雪写的评论文章《关于散文〈白鹭〉》两篇构成,文字容量大,涉及文学评论专业知识多,教学难点多。针对上述教材特点,我把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了解晓雪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作为本课的难点。
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几个问题的设计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导问助学和导练致用作为本节课的主要环节,也贯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的教学原理。
课上,我先让学生分析了郭沫若写的《白鹭》,通过大家的分析和散文家晓雪写的评论文章进行比较。把两篇文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晓雪的文章让学生分析了思路,梳理文本,理清写散文评论的方法。尤其在导思互评环节,让学生在学了文章后再来阅读有关散文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首先是对郭沫若的《白鹭》如此美文没有让学生细致地赏析和品读,只是一句话带过。应该再设计一个赏析美句的问题,让学生读懂读透文章。其次是没深入研究透彻教材,对于把握问题的编辑意图不太明确,应该从如何教会学生去读去写评论来下手,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这一类的文体,学会怎么样去写评论性的散文,应该总结“谈什么”一类的文体,让学生学会写“谈什么”这样的文章。最后教学设计要取舍大胆,打造细节。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设计问题要突出“精致”。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反思二
师傅安排省工作室的成员要两两组队上研究课。之所以厚着脸皮让刘卉老师将就我选定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校的教学进度较慢,达不到复习课的程度;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对这个单元有一些想法,于是刘老师很大度的将就了我。
关于这个单元,主题词: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放在九年级上册的位置,不难看出,在七、八年级对文学作品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之后,九年级的第四种读书方法就应该是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发现。简而言之,就应该是让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和评论。
读任何作品,必有想法。但想法是否正确,就要求对文本有正确的解读;想法是否能够清晰的表达,就要求掌握一定的评论的方法和思路。这是我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据此,在设计的时候,一方面顾及学生对评论对象的解读,一方面还要突出评论方法的讲授。
这节课的基本思路分两个板块,一是对《白鹭》的解读,二是学习评论散文的方法。
对《白鹭》的解读,作者简单的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对白鹭的赞美,然后就没有了。但是这样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却读来回味无穷,那么一定是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的内涵在起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内涵,是第一板块的要点。结合单元的主题,结合晓雪的评论,抓住“独特的感受”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内涵。
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集中在“被人忘却的美”这一点上。所描绘的四幅画面,处处在体现这种被忽视的美。从外形到协调到姿态到内涵的递进,不仅解释了白鹭身上的美感,更是作者认识白鹭的一个渐进的过程。把这四幅画面理解透彻了,文章的内涵也就清晰了。想法应该是对的,但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推进艰难的现象,尤其是关于“内涵美”这一点的解析,在“清澄的形象化”这一句上纠缠过多,虽然通过文字的品析勉强达成,但课堂的重心已经出现了偏离,后半段再怎么尽力拉回来,时间也被消耗掉了。
回头想了一下,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卡住?还是问题的设计不到位,没有给学生顺势而上的阶梯,要求学生凭空就达成一个超越能力水平的目标,其实是在为难学生。这个问题,在《孔乙己》的微课教学中已经暴露出来了,但是自己还是没有能够妥当的解决。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显著失误。
第二个板块学习评论散文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学生就《白鹭》的任一方面做口头评论时,教师点评有意识的倾向于总结出:观点和支撑材料。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一个是强调刚才的观点的支撑材料的问题,另一个是强调评价散文的切入点的问题。
不过因为第一板块的教学流程出现了卡顿,没有顺利完成,第二板块实际没有进入就下课了。说到下课,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处理的很欠缺教学机智。最后的两分钟,发觉快下课了,心里权衡了一下到底是按原设计让学生阅读《关于散文<白鹭>》,还是在黑板上做个总结,把观点和支撑材料的问题了解了,作为课堂的结语。心里权衡了之后,觉的应该如实的呈现,选择了按原设计进行,那自然就成了一节未完成的课。下来回想一下,每节课都应该有所得,不是说一课一得嘛,这一节课没有完成原设计,但如果总结了的话,学生其实至少也有一得。而且作为展示给大家的课,还是应该估计一些门面的因素。这个问题,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不足造成的。
还是那句话:死在公开课上,才能活在常规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