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专题阅读指导
【导语】
自然之美
大自然,一个美丽的生物圈,有清澈的小溪、葱郁的树丛、美丽的花朵……
自然的美,如一缕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自然之美,如一阵夏雨,洒遍大河上下;自然之美,如一片秋叶,落尽山川大地;自然之美,似一团冬雪,冷入千秋万代。
当我们驻足芳林,耳边总响起婉转而动听的声声鸟语、阵阵歌声。
当我们身临浩瀚无垠的大海,听海的呼吸,感受海的气息,体会大海的那种种与世无争、平静和那深沉的力量以及那沉默的美,尤其是它那宽广的胸怀。
大自然的美,在于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和每一块石头,感悟它那微弱而坚强美丽的精神。
大自然的美,在于四季,感悟它生命的更换。
面对大自然,可以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可以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也可以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
让我们走进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悟大自然的崇高,感悟大自然的优雅,感悟大自然的美。
【美文阅读】
《三峡》(节选)
余秋雨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的那首诗,从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当我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的,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江聚的力度和美景,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的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过大禹治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珮鸣响,说她……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赏析】
长江,以其雄浑博大,孕育滋养着两岸的万千生灵。而三峡,钟灵毓秀,恰似长江上一块温婉的美玉,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跟着余秋雨观三峡,仿佛游走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移步换景,游之所至,兴之即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迁客骚人……纵横开阖、大气而又雅致。作者将现实与历史叠映在一起,如同回放电影,将冷在岁月长河里的那些记忆复苏、还原、一幕幕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感受到三峡的美,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
【思考题】
1.为什么作者说“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2.三峡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技法梳理】
余秋雨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在对三峡的描述中,作者历数与三峡有关的历史文化、神话典故,文采斐然,读来让人浮想联翩。作者开篇就说“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为什么开得漂亮呢?作者紧接着就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描绘了白帝城的“诗情与战火”两个主题,将我们带到了“为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给人们的感受,如在写到白帝城时,作者说道“猛的,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在说到三峡的“力度和美景”时,作者说“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作者还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理解余秋雨的散文时,切不可忘记他在文中对历史文化、神话典故的运用,这就是我们好多同学想学的“秋雨体”,这种写法使文章特别有文化内涵。
《冬天的湖》(节选)
梭罗
每天,很早的时候,一切都被严寒冻得松脆,人们带了钓竿和简单的午饭,穿过雪地来钓鲜鱼和梭鱼;这些野性未驯的人们,并不像他们城里的人,他们本能地采用另外的生活方式,相信另外的势力,他们这样来来去去,就把许多城市部分地缝合在一起了,否则的话,城市之间还是分裂的。他们穿着结实的粗呢大衣坐在湖岸上,在干燥的橡树叶上吃他们的饭餐,他们在自然界的经验方面,同城里人在虚伪做作方面一样聪明。他们从来不研究书本,所知道和所能说的,比他们所做的少了许多。他们所做的事据说还没有人知道。这里有一位,是用大鲈鱼来钓梭鱼的。我爱见大自然在他那里现身。鲈鱼吃了螬蛴,梭鱼吃了鲈鱼,而渔夫吃了梭鱼;生物等级的所有空位就是这样填满的。
当我在有雾的天气里,绕着湖阔步时,有时我很有兴味地看到了一些渔人所采取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也许他在冰上掘了许多距离湖岸相等的小窟窿,各自距离四五杆,把白杨枝横在上面,用绳子缚住了桠枝,免得它被拉下水去,再在冰上面一英尺多的地方把松松的钓丝挂在白杨枝上,还缚了一张干燥的橡叶,这样钓丝给拉下去的时候,就表明鱼已上钩了。这些白杨枝显露在雾中,距离相等,你绕湖边走了一半时,便可以看到。
啊,瓦尔登的梭鱼!当我躺在冰上看它们,或者,当我望进渔人们在冰上挖掘的井,那些通到水中去的小窟窿的时候,我常常给它们的稀世之美弄得惊异不止,好像它们是神秘的鱼,街上看不到,森林中看不到,正如在康科德的生活中看不到阿拉伯一样。他们有一种异常焰目、超乎自然的美,这使它们跟灰白色的小鳕鱼和黑线鳕相比,不啻天渊之别,然而后者的名誉,却传遍了街道。它们并不绿得像松树,也不灰得像石块,更不是蓝得像天空的;然而,我觉得它们更有稀世的色彩,像花,像宝石,像珠子,是瓦尔登湖水中的动物化了的核或晶体。它们自然是彻头彻尾的瓦尔登;在动物界之中,它们自身就是一个个小瓦尔登,这许多的瓦尔登啊!
【赏析】
瓦尔登湖给久在樊笼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其实这本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作者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湖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读梭罗的这段文字,仿佛就置身于湖边,让人感到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他们有一种异常焰目、超乎自然的美”、“我常常给它们的稀世之美弄得惊异不止”。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
【思考题】
1.“我爱见大自然在他那里现身”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详细描写了人们捉梭鱼的经过,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技法梳理】
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非常质朴本色,而且从梭罗的文字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他对自然的理性思考。正是因为“这些野性未驯的人们,并不像他们城里的人,他们本能地采用另外的生活方式,相信另外的势力,他们这样来来去去,就把许多城市部分地缝合在一起了”,所以作者才说“我爱见大自然在他那里现身”,这也就提出了要回归自然的问题。
文章另外的一大特点是托事言情,通过描写人们捕钓梭鱼,表达对瓦尔登湖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
作者虽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在美国,在中国,都曾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这样的争论促使人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该怎样才能与大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