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精品教案

发布时间:2017-12-09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2、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

  3、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教学难点:

  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介绍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政治上较有作为。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2、介绍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韩愈的赠序,因人变化。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有的坦率陈言,有的含蓄婉转,有的借题发挥,有的诙谐幽默,各篇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意味。本文有很多言外之意,藏而不露,须细看方能领悟辨别。

  3、介绍背景:

  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扫除字音

  旗旄(máo) 便(pián)体  裾(jū) 翳(yì)

  恶(wù)  黜陟(chù zhì)  趑趄(zī jū)

  嗫嚅(niè rú) 刑辟(pì)稼(gǔ) 窈(yǎo)

  缭(liáo)  徜徉(cháng yáng)膏(gào)

  2、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  阳  盘旋

  第二段: 进退 疾 道  旗旄  才畯  便体  惠中  翳  负恃  美  鲜  怜  恶  理  黜陟  形势  趑趄  刑辟

  第三段: 壮 稼  窈 膏 廓其有容  缭  徜徉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第二段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概括他们的特点?

  2、讨论:

  第1节:写盘谷得名的缘由,简介其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

  第2节:记写李愿的一席话,借李愿之口描绘三种不同人的人物形象。

  三种人:

  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

  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

  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第3节:写作者听“愿之言”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的仕途坎坷和对人生的看法。

  2、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教学进程:

  一、作者描绘了三种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他们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征?

  第一种“大丈夫者”,主要特征为“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朝廷),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这种人在外面的所作所为与“利泽施于人”的说法,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种是“盘谷隐者”,其主要特征是“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心里想的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这种人不是不愿意为国效力,而是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这种人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在当时却是做人的典范。

  第三种是权势攀附者,其主要特征是“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种人心目中没有是非,只有名利。

  拓展深析:

  上面三种行为特征,我们不妨称之为“浊”者、“清”者和附“浊”者。三者之间,形成一“清”对两“浊”的局面。尽管作者未下断语,但各自的是非高下已是彰显分明。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不仅感受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者徜徉,“浊”者当途的社会现实,还能区分“清”者无奈,“浊”者快意;“清”者用思,“浊”者用力的差异。而且,“清”者也正是在与“浊”者的比较中,进一步确立或坚定了自己的品行操守。

  二、结合背景资料揣摩作者主意:(背景资料见教参P123(二)第一段)

  由上面分析看来,该文的长处当在成功地抓住了几种人的行为特征,并通过他们揭示出官场的严重腐败:权贵们骄奢淫逸,小人趋炎附势,清醒者乖时失意。(揭示主题)

  三、作者为什么要“从子于盘”?

  提示: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也含有劝李愿终身归隐之意。

  四、谈谈课文尾段的歌词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课后练三)

  五、探讨韩文的特点:

  1、虚托、对比

  2、讽刺(教参P125)

  3、语言瑰丽而刚健,骈散结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