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
一、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沙漠明珠”珠光渐暗》回答1-6题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 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 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之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2分)
2、从全文看,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②段的表达作用。(2分)
4、如果请你结合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第⑤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2分)
5、本文列举数据讲究用语的分寸且富于变化,请在第⑦段中找出四个例子。(2分)
6、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请根据本文内容阐释其原因。(2分)
<二>、阅读《 》回答1-7题
______________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九省区,注入hào hàn______________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fán yǎn____________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yì__________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水平的高超,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词语,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阅读④⑤两段,概括其大意。(4分)
④段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请根据本文说说:
⑴为什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3分)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中华”这一名称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仔细揣摩本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中,有两个省的排序有误,请改过来。(2分)
排序有误的两个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①段共有三句,如果删去第二句,段意并未改变,而且内容更简洁,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划线的句子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的词“相传”和“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请给本文拟出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7.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文明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作为现代人,应该怎样做才对得起我们的“黄河―母亲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说明文参考答案
(一)《珠光渐暗“沙漠明珠”》答案:
1、“沙漠明珠”月牙泉面临干涸危险(或“月牙泉有消失的危险”或相近的表述)
2、第一,在上游修建水库造成河流相继断流,使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地下水超采严重
3、这一段的表达作用是用数据表明月牙泉面积不断缩小,水位不断下降(或其他概括的准确的表述))
4、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降,不出10年,月牙泉就可能彻底干涸(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
5、约5公里 数十米 40毫米左右 2480多毫米
6、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因为有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而不干涸(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
(二)答案:
1.浩瀚、繁衍、后裔
2.④介绍黄河古文明;⑤介绍黄河文化的成就与影响
3.⑴自然环境优越,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⑵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他的族系(华族)聚居在这个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华”。
4.⑴山东、河南;河南、山东。⑵删去后,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不具体;让读者缺乏具体的空间感。⑶①流程长。②气势雄和③流域广。
5 ①不能。②因为:“相传”――所述取自“传说”,没有“科考”证实;③“之一”――中华古文明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比如还有:“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等)。删去后,④表意缺乏“准确、⑤分寸”。6.《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7.要点:①文明与环境,相互依赖、促进:②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文明提供进步的基础,③文明进步的人类则要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环境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④否则,人类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必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⑤现代人――炎黄子孙,应长远看待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发展”):⑥禁“乱砍滥伐”、多植树造林、防水土流失、善用水资源……,让黄河不“断流”,永润“中华文明”等。
二、记叙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徐文秀的《父爱如水》完成1—4题(13分)
①在许多人眼里,父爱好比那巍峨屹立的大山,稳重、厚实、沉默而威严。在我的心中,父爱更像那流淌不息的河水,舒缓、平静而绵长。
②每每凿开记忆的眼孔,父爱立刻如一泓清泉奔涌而出,当我一次次一遍遍梳理着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时,那浓浓的爱意会幸福地荡漾开来,温暖蔓延着整个心窝。父亲慈眉善目,瘦瘦高高,不善言谈,就像家乡酿制的糯米酒,性情醇厚温和。他四十多岁才生我们兄妹仨,可谓老来得子。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心细如发,爱子如命。夏日,在你读书困倦时,他会悄然走到身边扇起习习凉风,夜里他会不断地来到床前,看你有没有睡好,会不会被蚊子叮咬;冬天,他总是摸摸这摸摸那,看看屋子会不会透风,被窝里是不是暖和,还会小心翼翼地把你那伸到被子外的手脚塞进被窝。常听母亲说,父亲对我们兄妹仨的爱近乎有些迂腐。从小到大,我们就像小鸡一样时时处处被父亲那不可抗拒的爱守护着。记得读小学的那个时侯,我是市“红小兵文艺宣传队”拉二胡的,晚上常排练或演出,倘若晚点还没回家,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天寒地冻,他都得四处寻找,一直到看上一眼才踏实放心地回去。有一次,我随宣传队去外县参加全区文艺调演,那是我第一次挣脱父母的怀抱出远门,大概出去了一周,好不开心。可我后来听说,父亲几乎天天落泪,望眼欲穿。当我回家一眼看见父亲头上扎着一方手帕,眼眶湿润地倚靠在家门口时,我禁不住流下了酸楚的眼泪。父爱竟是这般地痴迷和沉重,如此地柔情似水。在我记忆的屏幕里,永远清晰地定格着父亲辞世前父子相拥的那个悲情瞬间。记得父亲去世前的那一刻,突然用尽他最后那点儿力气抱住了我的头,干裂苍白的嘴唇喃喃地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便极不情愿地垂下了他那双辛劳缝纫了一辈子的双手。父亲最后这无言的一拥,让我读出了父爱是这般的苍凉和无奈。
③父亲是个爱得很讲究的人,小时候我伤风感冒有个咳嗽时,每当我咳一下,他都要跟着咳一声,用他的话说这样才可以把感冒尽快传染给他。宁愿自己受罪,也绝不愿让儿女们受苦,这就是博大的父爱。他很讲究“口忌”,哪个孩子如果嗓子“哑”了,他不让说“哑”,而说是“瞎”了。哪个孩子生病,他总是不让说“病”字,而是说不舒服。至爱莫过培育。父亲从小没念过书,因为没文化不知道受过多少窝囊气,因为不识字不知道吃过多少哑巴亏,于是,他一直认定一点,就是砸锅卖铁哪怕沿街乞讨,也要让子女们上学受教育。记得那年高考我因为差个几分而落榜,父亲没埋怨没指责,但我常常看见父亲独自抹泪,独处伤神,那无言的父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做儿的心,父爱,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温情和感动,也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愧疚和感怀。
④每每盘点渐行渐远的父爱,父亲的样子便愈发生动起来,鲜活开来;每每沉浸于这绵绵的父爱中,我总是被深深地滋润着,又隐隐地心中作痛。想想以前,疏忽得太多,回报得太少,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说过一句辛苦,从没道过一句感谢,也不会像如今的孩子那样深情地说一声:爸爸,我爱你。内敛,让我们那一代儿女留下了太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和内疚。再借我一生,再给我个轮回,再当我徜徉在父爱的深水细流中时,我会让这水更加清澈和透亮。 (选自《大地》)
1、在许多人眼里,父爱如山稳重、厚实、沉默而威严,为什么在我的心中,父爱更像那流淌不息的河水,舒缓、平静而绵长。(4分)
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眼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5分)
3、阅读第3段,结合文章思考,划线句子中的“愧疚和感怀”指什么?(4分)
<二>、阅读《特殊的听众》下面文章,回答第1—8题。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__________。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附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________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________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________、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A.幽静 B.坚持不懈 C平静 D.信心十足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
3.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5.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加点的“特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叙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父爱如水》答案
1、父亲性情醇厚温和,心细如发,爱子如命。父爱,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温情和感动,我总是被深深地滋润在这绵绵的父爱里。
2、父亲是个慈眉善目,瘦瘦高高,不善言谈的人,就像家乡酿制的糯米酒,性情醇厚温和。父亲心细如发,爱子如命。此外,父亲还是个爱得很讲究的人。
3、(愧疚)从前,我对父亲疏忽得太多,回报得太少,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说过一句辛苦,从没道过一句感谢,也不会像如今的孩子那样深情地说一声:爸爸,我爱你。
(感怀)内敛,让我们那一代儿女留下了太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和内疚。再借我一生,再给我个轮回,再当我徜徉在父爱的深水细流中时,我会让这水更加清澈和透亮。
(二)《特殊的听众》答案
1、A、C、B、D。 2、顺叙。
3、我不敢在家练琴,找到了可以练琴的小树林。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4、自信,刻苦。
5、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这里指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第⑦段加点的“特殊”:这里指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6、修辞方法:比喻。作用: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了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 (答对第一问给1分,答对第二问给2分)。
7、“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8、我感受到老人演奏的音乐是那么美妙动昕,这乐曲回荡在小树林,打动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