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完成6~10题。(共17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以其境过清
(3)乃记之而去 (4)心乐之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填空:(4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 ”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0.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6.(1)向西(2)因为(3)离开(4)以……为乐
7. (1)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2)四周竹树环抱,孤寂得没有一个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C
9.全石以为底 下见小潭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水
10.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1分)。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1分);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分)。
苏教版有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节选),完成6-10题。(共1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短语和加点词语。(4分)
(1)佁然不动( ▲ ) (2)往来翕忽 ( ▲ )
(3)斗折蛇行( ▲ ) (4)以其境过清( ▲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8. 选文第②段明写鱼,暗写水,写出了潭水 ▲ 的特点,从描写角度来看,这属于
▲ 描写。(2分)
9.在第①②段中出现两个“乐”字,请说说分别是什么给作者带来这两次“乐”。(2分)
▲
10. 文章第④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
6.(4分)(1)愣住的样子(或“呆呆的样子”);(2)来来往往轻快敏捷;(3)像北斗星(那样);(4)因为。(一个1分)
7.(4分)(1)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2)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一句2分)
8.(2分) 清澈(1分)侧面(1分)
9.(2分)水声悦耳 游鱼逗人(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1分),表现了作者悲凉凄怆(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