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遨游汉字王国手抄报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07  编辑:林仪 手机版

  导语: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字的手抄报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遨游汉字王国手抄报资料: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2、字迹

  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隶书的明显特征。《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

  3、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