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资料

发布时间:2017-02-14  编辑:cgf 手机版

   圆圆的月亮,相聚的情;圆圆的花灯,欢乐的情;圆圆的汤圆,温暖的情;团圆的心愿,岁岁的情。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1_qgx0p__.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话说正月十五 韵味不同凡俗

  我们翠溪村管正月十五叫做过十五。十五一到,家家户户重又忙碌起来,包饺子、做祭祀、放鞭炮、挂灯笼,所做的事儿与过年时是大抵一致的,只是不用再贴对联、打扫屋子了。稍大一些时,才真正知道正月十五其实叫元宵节,与过年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一切是从书里看到的。正月十五里要吃元宵、闹红火、看大戏,这个节日里所要做的事儿其实要比我想象的丰富许多。元宵节里的一切事儿满溢着活蹦乱跳的意味儿。

  对元宵节更深一层的了解,是我已经离开翠溪村到外地求学。外头的世界大,过十五闹红火要比村里、县城里见识到的精彩热闹许多。看烟火、逛灯会、猜灯谜,所有这些精彩热闹的场景十分地吸引我,同时,书籍里对元宵节的介绍与论述也让我感兴趣。从书中我得知,正月十五还有一个文绉绉的称呼——上元节,之所以这样称呼,大抵是因了这一天是上元天宫赐福的日子,其中的传奇神秘的意味儿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只是没有把正月十五叫做过十五的,由此我便猜测,那“过十五”只是我们翠溪村特有的对正月十五的俗称了。元宵节在古时候可是一个顶重要、顶热闹的节日,似乎要比过新年还热闹。在宋代,元宵节还是男女相约相会的最佳日子,因为那时礼教的藩篱浓重严密,闺秀在平日里是不许踏出闺门的,只有在元宵节前后,才可以不分男女,一同玩乐,称为“元宵驰禁”。还有就是,古时候的元宵节不止一天,在唐代,“灯节”就有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了,到了宋代,更是增加到五天,从正月十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只是这些风俗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也就渐渐地消亡了。但我却由此设想,那过节嘛,只是一天的事儿才算精当,倘若拉得太长,便也就淡乎寡味了,只是不知古人作何感想。那个时候,元宵的种类多,花样儿奇,就连其味道也有香、辣、酸、甜、咸,真可谓是五味俱全了。看到这些,我便感觉,我们翠溪村偏远、僻陋得真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了。

  古时候的文人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其中最有人生况味的自然还是要数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两首词都借元宵夜繁华热闹的灯火景致衬托一种凄楚的身世之感。热热闹闹的背后,掩藏着浓重的、难以明言的感伤,国事家事夹带着几多对人生的惆怅沧桑,偏偏就在元宵节这个本来热闹、欢快的时刻,不合时宜地爆发出来,看来,人世间真是没有完满、完美的事儿。而梁羽生笔下的元宵节则又是别一种的人生意兴,火树银花的元宵夜偏偏被侠客搅弄得惊心动魄,就连传奇话本《兴唐传》里的瓦岗英雄,也同样将起事的日子选在了元宵夜,秦琼弟兄六人就是借着元宵夜的热闹劲儿混入长安城,大闹长安城的。可这些毕竟是文人的杜撰,传奇的成分太浓,满溢着活蹦乱跳的意味儿,只是让人看着乐乐罢了。

  无论是最为流行的称谓——元宵节,还是古时候曾经有过的称谓——上元节,内中都蕴含着不同凡俗的韵味,就算我们偏远一隅的翠溪村,把正月十五叫做过十五,不用说,也是个吉祥的称谓,人们那样称呼它,正是把它当做过年一般来对待的。当然,在我记忆深处最为鲜明的还是儿时在翠溪村里过十五时做祭祀、挂灯笼、放鞭炮,还有在县城里看红火、看大戏,至今回想起这些事儿,还是那么真真切切,热闹、古朴又醇厚,令人难忘。

22d356949d324f4e9b7e1e36c9a12a2f.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173704_543e4040856c9.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花篮马灯舞闹元宵

  花篮马灯舞是上海松江区新浜一带庆祝元宵节庙会的传统文化项目,日前新浜镇举行了一场热闹的花篮马灯舞表演,喜闹元宵,引来众多村民争相观看。

  只见演员们身穿传统戏服,扮演法海、吕纯阳、李三娘、白娘娘、头马等角色,手持花篮、彩马、水担、合钵、黄绸大伞等道具,在民间打击乐“七字锣”时而轻缓、时而有力的伴奏下,不断变化表演动作和队形。双推磨、串如意、打回龙、蛇蜕壳……传统阵法一一亮相,把“篷船借伞”、“断桥相会”等传奇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

  在现场组织表演的花篮马灯舞传承人郁跃峰介绍,新浜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松江区新浜镇在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花篮马灯舞初期只有4马4花篮,扮演《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剧目中的角色。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充实,出现了6马6花篮、8马8花篮等。在表演形式上,当地的民间顺口溜形容为“嵌宝如意野猫洞,八角落线大定胜,碗架被拍打回空,断桥相会双推磨,天地银鹅至尊宝,梅花长三加板凳”。

  郁跃峰说,以前每逢元宵佳节,新浜组织灯队,一般先在庙场齐灯串舞,然后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并备好“红纸包”,馈赠灯队。第二夜起开始去别村相互串舞。每到夜晚,在锣鼓声中,马灯、花篮纷纷亮起灯火,村庄灯光闪烁,时隐时现,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正月底才收灯结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花篮马灯舞的表演队伍中,还有不少“80后”的年轻面孔。这些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有政府行政人员、企业会计出纳、老师和社工等,不少年轻人成了花篮马灯舞的粉丝,这让郁跃峰更加兴奋。据了解,新浜花篮马灯舞已被列为上海市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达到了34人。表现形式上也从单一的行街表演,发展到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近年来还受邀参加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并作为上海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在世博会期间与国外友人进行文化交流。

网友评论

精彩抢先看Ne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