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元宵快乐经典手抄报资料

发布时间:2017-01-20  编辑:cgf 手机版

   央视元宵晚会“闹”出新意

  京2月6日是农历壬辰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创作团队又为全国观众献上了元宵晚会。晚会以“吉祥如意闹元宵”为主题,围绕一个“闹”字作文章,通过主持人话语形态、串联方式、节目设计等多个环节,充分渲染和突出“闹”的喜庆氛围。

  虽然本次取消了春晚最佳节目评选,而且大魔术师刘谦因故无法与节目主持人董卿合唱,但整台晚会仍是喜庆热闹,精彩纷呈。首先主持人分为两队,朱军、董卿、李咏三位“老人”为吉祥队,毕福剑、撒贝宁、李思思三位“新人”为如意队,双方以比拼出节目的形式串联全场。六个人互相调侃、挤对,轻松自然的语态让现场笑声不断。

  其次,晚会保留2012年春晚中的家庭式联欢的形式,整场节目仍然以东南西北各地明星家庭联唱形式的开场,其中包括戴玉强家庭、胡月陆建民夫妇、刘和刚夫妇等,从而形成一种温馨团圆的喜庆氛围。而元宵猜灯谜的习俗也穿插在节目中,朱军、周炜两人以猜灯谜分高下,曹云金、刘云天的相声则全是猜灯谜,让观众在笑声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节目设计上,元宵晚会的节目创意中多采用“跨界”和“混搭”的形式,力求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同时增加整台晚会的欢乐度。比如歌曲《因为爱情》再次在元宵晚会中唱响;不同的是,歌曲保留了春晚中王菲和陈奕迅的舞台包装模式,演唱者却换为蔡明和廖昌永,为同样的歌曲作品带来新的趣味。此外,春晚中的钢琴王子李云迪,此次用钢琴和沙溢的萨克斯进行合奏,同时伴以春晚中《龙凤呈祥》领舞李倩、张傲月的双人舞,形成一个美轮美奂同时又具连环性的混搭节目《彩云追月》。

 

  除了经典作品的创新演绎之外,元宵晚会中仍会大量启用新人新作。如草根明星朱之文,此次与于文华合唱家乡的《沂蒙山小调》;李玉刚演唱《逐梦令》;《星光大道》节目走出的刘大成、石头和相声演员周炜合作《小合唱2》;《我要上春晚》节目成名的周天将空竹耍得如行云流水;幼童邓鸣贺则带小朋友们唱起了戏曲。虽然晚会的长度和精彩度稍逊春晚,但央视热闹喜庆的元宵晚会,仍给全国的电视观众和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带来节日的喜庆和欢乐,并送上了一份团圆美满的祝福。

15-1503060UP45G.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林湄论节日:习俗,是人共同渴求的快乐载体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我对故乡的记忆离不开春节,尤其是童年记忆中的春节。上世纪70年代初移居香港,春节的气氛、内容、形式,大抵与中国内地的传统习俗相似,只是“物欲”、“致富”意识浓重。大街小巷满目年货,处处可见红黄纸制作的“利市”,商场减价告示显眼触目,什么“大出血”、“跳楼货”、“良机难逢”、“合约到期”等,真是购物的良机。

  香港地少人多竞争剧烈,在迎春辞旧中也不忘对钱财的渴望和崇拜,连谐音字句也负有众望。除夕饭桌上的生菜意“生财”,发菜是“发财”,蚝泗即“好事”,有鱼求“有余”,加上酒啊祝词呀,开心又热闹。富人为逃避派“利市”,年前便携眷出国旅游。普通人年夜饭后一家大小逛夜市去,虽人山人海,步如蠕动,仍众往矣!所见花卉盆栽、糕点小吃、日用品等无不挂有“利市”、“挂千”字条(取“利事”、“挂钱”之意)。初一“黄大仙”庙前,烧香拜佛祈福者挤得水泄不通。也有人忙于请客吃饭、送礼和拜年,无论富人穷人皆用心良苦,先分门别类再按序处理,多循古训“礼尚往来”或“聚友叙旧”。功利者另当别论,利人的目的是为了利己,对上司或有所求者拜年送礼均有学问,不能乱拍马屁,看准的有益升职加薪,拍错了自讨没趣。

  社团组织对商人情有独钟,年初到各商店舞龙采青派财神,祝词铿锵:“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货如轮转”、“出入平安”。店主一面笑纳一面回“利市”,彼此皆大欢喜。

  我家翁是商界名人,除夕前门庭若市,送礼者络绎不绝,家里堆满大包小包礼品,初一“恭喜发财”声此落彼起,家翁“利市”厚,常见一家大小到访。数年后家翁因健康问题而结业,初时尚有熟客上门,之后便门可罗雀,家人哀叹世态炎凉,老爷却说“正常”并吟诗“别有人间势利徒,一去一就随荣枯。”

  我虽初识“人生无常”,却仍热爱生活看重责任,努力适应新环境,继续探求人生的意义,仍迷恋春节的魅力和意韵。再次漂泊到荷兰后,面对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地球村”的不同年景和意象,我又重拾对“习俗”的思考。

  或许“习俗”是人类共同渴求的“安适”和“快乐”的形体,“洋年”的最后晚餐也很着重团圆意识。子时一过,炮响后,家人即刻开香槟举杯互贺,随之出门和邻居握手、相互祝福,却不说与钱财有关的词句。到处是友善欢笑的脸孔,视清闲为宝贵的享受。新年上午到祖父母家庆贺,下午往父母那里聚合,长者给幼年孩子几分钱“利市”(代表祝福),家人可一起下棋或上教堂,回顾反省过去一年的得失。有些人的新年愿望是“戒烟”、“少喝酒”、“决心减肥”等,真是乐也融融。天黑时,取下圣诞树到集中地,看堆积如山的燃烧火焰。

  华人“入乡随俗”,虽与洋人一起欢度新年,却仍不忘过春节。餐馆老板早在大门口倒贴个“福”字;除夕晚,留学生忙于打长途电话,或与同学相聚吃年饭,共看中国CCTV的春晚;各社团组织不是聚餐,就是观看中国到欧的艺术团表演。唐人街的初一午后热闹非凡,有人跑龙舞狮向店主拜年,有人放鞭炮派“利市”,观众多是异族人看热闹的……可见陈旧更新、驱邪迎福、招财进宝仍是华人春节的意愿,久而久之,便成了“习俗”。

  可惜,当下的习惯已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在变异,洋人也喜欢年夜放鞭炮贺庆,跨年之时海港上空烟花怒放,震天动地,“仙女散花”、“龙头吐金”、“万千祝福”……能持续半天的光彩。至于东方人,日益喜欢用圣诞节的灯饰到处结灯挂彩,由此想来,“洋年”和“春节”或许有天会成为“混血儿”。

  渐渐地,我喜欢站在“边缘”看春节;如果说童年喜欢热闹和欢乐,在香港初识忍耐、等待、希望与权财名利的关系,那么如今,则是用春节去计算时间和叩问死亡。这熙熙攘攘的人生、热热闹闹的春节,每一种颜色、声音、言行举止,均代表着对财权名利的渴望和向往,尽管古训“适可而止便是圣人”,然人心欲望却无穷无尽,富人企望有上加有,普通人渴望时来运转,弄得人人神魂不定。却少有人想到“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无始无终地在时空飞越,而人生不过是“一”的过程。

 

  佛家认为人渴望“锦衣玉食”、“声色犬马”,不是乐而是苦,灭苦之道就是要参悟“富贵如云”、“转眼成空”的真谛。因而,真正暖人心房的快乐并非是过多的形式或消费,而是“以自己所有的为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