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四代居民追忆“古早”年味 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过年,就是要回家,寻找那股让人魂牵梦萦的乡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年味似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淡。您是否还在回味过去的新年味儿?请搜罗出您记忆深处的古早味,说说您最想念的年味:是不绝于耳的烟花爆竹声,还是自家蒸做的年糕,抑或是记忆中触动味蕾的“妈妈的味道”?
纪素卿:
想念厦门年糕味
纪素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她就出生在厦港。在她的记忆中,年糕是必备的年货,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年糕,年糕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食物了,而是一种新年的代表。她家里新年吃的年糕有甜的和咸的两种。甜年糕的原材料通常选取四果、白糖和红糖等,咸年糕用萝卜、南瓜和香芋等制成。
“年糕主要是我们用来自己食用和祭拜祖先的,同时也寓意‘年年高’,预示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纪素卿听她婆婆说,以前几乎都是自家蒸年糕,新年氛围比现在浓厚多了。
围炉是纪素卿家庆祝新年的另一种形式。过年时,大家会买些平日里不常吃的高档食材,诸如螃蟹等来充当锅底。这时,他们一定会比平时吃得更好一些,还会杀鸡杀鸭用来煲汤,把新年当成进补的时节。
走亲访友是纪素卿家必有的一个过年环节。20多年来,她初一早上一定要回去娘家给妈妈拜年。“另外,走亲访友时,我们一般都会送礼,表达着送礼人的心意,礼轻情意重。送礼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会根据他人的喜好来送礼和回礼,有人喜欢抽烟和喝酒,送礼人就会送他烟酒。送给老人的礼,更多是红提或蛋卷之类的食物。”
夏雪:
妈妈做的地瓜麻花最好吃
夏雪是一个长久生活在厦门的山东人,现在全家已在厦门定居。但有些北方回忆却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她怀念北方的新年,怀念儿时的年味。地瓜麻花是她儿时过年最深刻的回忆,“妈妈做的地瓜麻花最好吃、最漂亮,也是我儿时过年所期盼的年味”。
据夏雪介绍,饺子、面条、蒸馒头都是她儿时在北方过年的记忆,这些东西在当时不似现在这样能常吃到。每逢过节,这些面食都是自家做的。饺子是一家人共同完成的,要自己擀皮、做饺子馅、动手包饺子、下锅。面条要自己加面粉和水进行和面。馒头也要自己蒸,蒸大白馒头是她童年记忆中最开心的一件事。夏雪说,儿时,她特别期望能吃到花生糖,新年能吃上花生糖都会非常的欣喜。
守岁是夏雪家这么多年以来不曾改变的新年传统。她会和兄弟姐妹们陪在爸妈的身边,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看电视或打牌,共同等到零点之后。孩子们聚在身边,爸妈会非常地高兴。他们会不辞辛苦地准备好大火锅和一桌丰盛的菜肴,一家人围着吃火锅,说着鸡毛蒜皮的事,其乐融融地过新年。
钱龙虎:
部队里捉猪迎新
在社会上充当不同角色的人,对新年会有着不同的回忆。厦港街道综治办主任钱龙虎,向我们讲述了他在连队过年时看到的趣事。在他的记忆中,连队的人会在春节前先抓只猪,提前准备好过年的年货———猪肉。通常,杀猪时会有4个人站在四处各自负责抓住家猪的四条腿,然后一个人快速地拿刺刀直接一刀把猪刺死。手法要快、准和到位。
怎样做到一次毙命?据钱龙虎介绍,直接用刺刀刺到猪的心脏位置,就能让猪瞬间毙命。杀完猪,他们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烹煮猪肉,好好地犒劳留守部队中无法回家过年的战士,为严肃纪律的部队增添了异样的年味,让队里的汉子们感受新年到来的喜悦。
曾丽英:
曾经半夜起来偷吃红糖
曾丽英,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老一辈,是一个儿时生活在疍民圈子中的厦港居民。父亲是做幡的能手,又是曾经的水手,但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她拉扯大。曾丽英向记者述说了她所熟知的疍民新年习俗,以及自己孩提时难忘的新年记忆。
据曾丽英回忆,她曾跟老师一起做过疍民服饰。每逢过年时,有些疍民会穿上新的疍民服,非常喜庆。
据她了解,疍民大家族的兄弟姐妹一般喜欢聚集而居,非常热闹。他们会在腊月二十九祭拜祖先,每户人家都会准备几盘祭品,在院子里进行祭拜。祭品一般有春卷、年糕之类传统的食物。受生活条件的限制,疍民吃海鲜时只能吃到冻品,并没有办法为自己的新年准备新鲜的鱼肉。有时,他们也会杀鸡杀鸭来庆祝新年,尽可能让一家子享受新年美味,过幸福的春节。
儿时,曾丽英总盼望着快点儿过年,过年就能吃上好东西,穿上新衣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她透露,当时家里穷,有个糖果吃就开心,新年衣服只是一种期盼,都是姐姐们穿过的旧衣再轮到她穿。她还回忆,妈妈过年会买一斤红糖,她们在买的路途中会偷吃,甚至半夜起来偷吃。她们还可以在位于蜂巢山路的家门口看歌仔戏、赏南音、看马戏团表演等。
让曾丽英最开心的是新年时可以做年糕,包括打糯米粉和炒花生。孩子们在旁边帮忙和凑热闹,边做边偷吃,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