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元宵节手抄报资料2016

发布时间:2017-01-16  编辑:cgf 手机版

   元宵节“灯”文化特色浓郁表达喜悦之情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民俗专家表示,元宵节又称“灯节”“灯夕”。过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张灯、放灯、观灯。灯成为元宵节的主题,也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和特色。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便出现各式花灯,供人采买;正月十四“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灯棚,预庆元宵;正月十五“正灯”,各处有灯会赛花灯;正月十八“落灯”,灯节结束。

  据史料记载,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据说,汉明帝十分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以后,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期间,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等,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到了宋元时期,赏灯活动更加热闹,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更延长至五天,灯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并且在宋朝时,新增加了“猜灯谜”的活动。明代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而且又新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赏灯活动也缩短为三天,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除了燃灯外,还放烟花以助兴。

  至今,元宵节放灯、观灯之俗,依然盛行,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如每年的元宵节时,各地都要举办灯会、灯展。

 

  民俗专家表示,自古以来人们对元宵节“花灯”如此热心,除了封建统治者为了鼓吹天赐吉辰,声张歌舞升平,维护自己的统治之外,更多的是民间为了欢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15-1503060UP45G.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其乐融融说元宵

  1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可靠记载。据历史文献资料,西汉时已过元宵节,元宵节形成于西汉之前,似不成问题。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但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时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风俗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 元宵节与春节的关系

  正月十五元宵夜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传统的过年,一般是到元宵节止,也就是说,元宵节既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象征过年活动的结束,因此,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把过元宵叫作“出节”。如果说春节是过年的开始,那么元宵节则是过年的结束。元宵节过后,人们就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了。

  在中国历史上,元宵节热闹非凡,欢乐气氛超过春节。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级,不分男女老幼,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舞龙灯,舞狮子,击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跷,猜灯谜,饮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庆,其乐融融,元宵节可以说是中国的“狂欢节”。现在元宵节没有单列出来,被当作春节的一部分,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内涵有所区别,春节更注重家庭内部,元宵节则是社会化的,是全民的。

  3 元宵节是中国的狂欢节

  世界上不少国家有狂欢节,元宵节具有西方狂欢节的基本特征:

  一是全民同欢。《隋书·音乐志》记载,隋代元宵庆典甚为隆重,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唐代元宵节更是盛况空前,中唐以后,元宵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二是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元宵节一切平常的规范均不存在,君民同乐,君臣同欢,臣民同庆,万众狂欢。

  三是没有女性禁忌。传统社会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男女交谊的机会。北宋欧阳修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四是宽容反常行为。如“偷盗”是耻辱和违法的行为,但广东省文昌县有元宵夜“偷青”的习俗,夜里到别人地里摘取青菜,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4 元宵节为什么点花灯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大盛事。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关于元宵节点灯习俗的起源,说法很多。一种看法认为该习俗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火有驱散虫蛇猛兽的神奇力量,于是有了在满月之时燃烧篝火的祭仪,相沿成习就成了元宵的点灯习俗。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还有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的习俗。也有观点认为,元宵燃灯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5 元宵节为何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传统节日的各种祭品和食物,均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不少祭品和食品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元宵与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馄饨等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处,均为内肉外皮,象征阳内阴外、阴阳和合包裹之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6 元宵习俗的多样化

  首先,过节时间多样化。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元宵节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现在各地过节的时间也并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像广东客家地区一般是从初十开始过元宵节,直至正月十八,各姓氏、各村日期均不相同。

  其次,节日娱乐习俗的多样化。大多数地区过节都吃元宵,但一些地方不同,如河北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广东客家人则多以酿豆腐为主要的节食。有的地方舞龙灯、舞狮子,有的地方扭花鼓灯、踩高跷,有的地方抬阁、划旱船和独竿桥等。

  再次,信仰习俗的多样性。元宵节关于祈求添丁生子的信仰十分明显。因为“灯”与“丁”谐音,许多地区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祈求平安的习俗更为普遍。由于灯火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征意义,所以燃灯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义。一些地区元宵节期间放天灯(孔明灯),称之为“祈福灯”或“平安灯”,上面写满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7 今天如何传承元宵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特纳认为,正常的“社会结构”是一种有阶层、地位、贫富差别的体制,“反结构”是没有等级之分、贫富之别、男女之别的时空,具有消除不满和发泄情绪的功能,很多重要节庆仪式都属于这种“反结构”。中国古代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节,它对促进社会和谐、化解各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功能。在节日期间,人人尽兴而乐,可以缓解平时身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压力,节日期间一些反常行为,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紧张,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节日期间,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年龄大小,君民同乐,有利于促进不同阶层的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除以上功能外,元宵节还有传承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功能。几乎所有华人都过元宵节,元宵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这使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的流动。海外华人身处异国他乡,每年通过亲身参与元宵节的各种活动,在文化心理上确证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因此,元宵节与其他重要传统节日一样,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国家认同感。

 

  继承和弘扬元宵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秉持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功能;创新元宵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

网友评论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