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春节之于中国人,如同圣诞之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拜年与贺年片
相传四千多年前,我国开始有欢庆春节的活动,人们总是把新的一年希望寄托在春天。春节期间,亲友相互走访祝贺,称为“拜年”。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前习惯先向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地方同族长者带领若干人逐户道贺;有的单位之间派几个人互相拜年;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祝贺新年,称为“团拜”。还有是自己不走动,而是派人送上贺年片。不同地方的亲友互相寄送贺年片。拜年不仅是贺春节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友之间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手段,是我国民族传统习俗,久盛不衰。解放后,各地人民仍很盛行春节拜年,但提倡从简节约。每逢春节向党国功臣、军烈属和贫困户拜年,表示祝福和慰问,当地领导亲自参加,有重大意义。至于上下级和一般同事之间,平时相处无间,彼此注重情谊,不必互相拜年,以减少形式和浪费精力。
封建社会的高官、显贵、士大夫自恃清高,不愿出门拜年,派人送给“贺年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贺年片是从秦汉时期的名片演化而来,到了宋代就很盛行。清朝康熙年间,更时兴把制作精良的贺年片送给对以示庄重。也有在贺年片上题款短小诗词,借以表达祝福和爱慕之情。近代贺年片形式有多种多样,作用也大有扩展。除了祝贺春节之意外,还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位同志,在春节到来之际,还将《共产党宣言》的口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写在加年片上送给同志。有的贺年片印有名人语录或画有别致的图画,精美的还可以珍藏或兼作书签。春节期间收到外地寄来的贺年片,可以增进友谊,并从中得到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