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7-11-20  编辑:cgf 手机版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禄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和文化内蕴之丰富。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198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上,基于如下标准,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标准I:莫高窟群代表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包括5层492个洞窟的空间架构以及2000多尊彩塑的创作,还有大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其中许多都是中国艺术的杰作。

  标准II:一千年来,从北魏(公元386~534平)到元朝(公元1276~1386平),莫高窟在中国、中亚和印度之间的艺术交流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标准III:莫高窟的壁画是中国古代隋、唐、宋代文明的优秀例证。

  标准IV:千佛洞是佛教石刻艺术圣地的杰出范例。

  标准Ⅴ:在19世纪末期到1930年曾被佛教僧侣占用,后来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管理的莫高窟石刻艺术群,保留着传统寺院聚落的实例。

  标准Ⅵ:这些洞窟与洲际间的往来和佛教传遍亚洲的历史密切相关。由于丝绸之路在敦煌绿洲附近分支,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成为一个中转站,不仅贸易商品,而且交流思想观念。洞窟中发现的中文、藏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甚至希伯来文的手稿证明了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