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团圆中秋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7-09-11  编辑:cgf 手机版

   中秋佳节就要到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俗话说:“八月十五小过年”,民间的这一天,历来是“以吃好饭,大团员”为主题,全天改善生活。尤其到了月挂中天的晚上,农家小院里就会出现举家筵饮的感人场面。这时,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以月为灯,赏月饮酒,陈月饼瓜果供月,谓之圆月。并以月饼馈赠亲朋好友,以示友谊常存,地久天长。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在我们这里的沿海一带,还有中秋食蟹的习惯,其寓意是“日子不断地往上爬爬”的意思。如果这一天晚上正好碰到是个阴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那么人们会欢呼跳跃,高兴地频频举杯,共祝愿来年有个好收成。因为,这是个丰年的好兆头。在旧社会,如果来年再雇工的东家,大多要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宴请伙计们喝酒吃饭,结算当年的工钱,并协商办理来年是否掰车伙。故中秋节又称为“觅汉节”。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过中秋节的习惯,也随着有所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们越来越不把吃月饼当作中秋节的唯一主题,而开始以外出旅游、健身娱乐为主。同时,有些单位也总是不失时机地利用中秋佳节,把它作为礼尚往来勾通感情开展业务的好时机,通过共度中秋佳节,或者赠送月饼等方式,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为日后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逢佳节倍思亲。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面对蓝天明月,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特别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常常是站在大洋彼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近年来,祖国大陆许多城市,已连续多年举办中秋文艺晚会,有的还与台湾同胞联手共同庆祝祖国的繁荣昌盛,有效地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增强了民族团结,使这一传统节日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月上中秋盼团圆,我们衷心地祝愿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使中华民族真正过上一个美满幸福的团圆节。

节日团圆中秋手抄报1

节日团圆中秋手抄报2

节日团圆中秋手抄报3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