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中秋庆国庆手抄报1
迎中秋庆国庆手抄报2
迎中秋庆国庆手抄报3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快到了,中秋吃月饼是中国人的习俗。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恋。
月饼起源于唐代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突厥,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来唐朝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了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
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觉得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又把饼赏赐给群臣分食,都说这饼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宋代对月饼的考证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明代在中秋节吃月饼变成了习俗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迎中秋庆国庆手抄报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