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2015手抄报版面设计

发布时间:2017-08-29  编辑:pinda 手机版

  诚信手抄报办报素材之中国诚信记忆:传统文化里的诚信精神

  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义轻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言必信,行必果。”此外,我国的语言体系里还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诚信人物及故事广为传诵。今日,小编带大家穿越古今,追寻体味文明古国的诚信记忆。

  季札挂剑 兑现心中承诺

  吴国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相谈甚欢。徐君对季札的宝剑十分赞许,季札心中暗许:出使归来,当赠予知己宝剑。然而,人有旦夕祸福,等季札归来,徐君已经去世。季札伤痛之余,把宝剑赠予徐国继位的国君,对方不敢受。随从也加以阻止,季札说:“我早在心中允诺赠剑与徐君,必须兑现承诺。因为爱惜宝剑就埋没良心,非廉洁之人所为。”最后,季札把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慨然而去。

  破镜重圆 诚信创造奇迹

  南朝陈国将亡,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事先打破一面铜镜,与妻子各拿一半,并且相约:若万一失散,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寻找对方。陈亡国后,杨素掳走了乐昌公主,每逢约定之日,徐德言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不曾错过一回,终于,他见到一人叫卖铜镜,与所藏半镜相合,含泪留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去留明月辉。”乐昌公主得读此诗,悲痛欲绝。杨素知道来龙去脉,深为感动,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不自欺才是真正的诚信

  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深夜来访,身揣十斤黄金赠之。杨震不悦:“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幕色无知者。”王密羞愧难当地告辞走了。

  杨震何许人也?家境清贫,后来开办私塾,租田务农,清贫生活。他勤勉好学,在儒生中有“关西孔子”美称。年过五十方才做官,历任剌史太守、太尉,清廉慎独,素面直谏,可惜终受谗言撤职,饮毒酒而死。清官难容的朝代,也难长存。

  季布一诺 诚信能赢得人心 赢得帮助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也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重金悬赏捉拿。结果他的往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言行一致、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可见,诚信能赢得人心,找来挚友;能赢得尊重,换来真情;能赢得帮助,得来成功。

  晏殊树信 诚信是无形资产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chengxin15.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诚信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图画

  曾子杀猪、宋濂抄书 承诺容易信守不易

  曾子杀猪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曾子与其妻将要去市场,年幼的的孩子想要跟随父母一同前去,一边走,一边哭,曾妻不愿让其跟随,于是就哄骗孩子说:“你回去,等我们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同意了。不久,曾子与其妻归来,曾子提刀捉猪便杀,其妻连忙阻拦,说:“哄孩子的不可当真,”然曾子却反驳妻子的的观点,说:“千万不能骗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于孩子,如果孩子将来跟我们学骗人,我们将来还如何教孩子为人立身。”最后,曾子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杀猪,不肯失信。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的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见之心疼,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急着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人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最终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抄完并按期归还了书。曾子和宋濂的做法启示我们,诚信如黄金,承诺容易,信守不易。

  商鞅立木为信 民无信不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失信于人损人害己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