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学相关办报资料:基础科学学科
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数与形简洁、高效、优美的描述,是有内部抽象性和外部有效性的学科。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发展基础数学和 应用数学研究,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基础数学是整个数学 学科的基础,必须在整体上给予高度重视和长期、稳定支持。应用数学是数学应用于科学与技术的纽带,包括: 计算数学、 概率论、 数理统计、 运筹学、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 控制理论、工业应用数学、组合数学、 离散数学、计算机数学等。加强数学与生命、 地学、信息、 系统科学、材料、能源、环境、工程、经济、金融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
物理学 物理学研究物质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其研究成果推动着现代技术的发展。21世纪物理学面临着 粒子物理理论、统一所有作用力的理论、 暗物质、 暗能量等重大 科学问题的重大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国物理学应注重 粒子物理、 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 磁学、 超导、 半导体、表面、 软物质、极端条件下物理、低温物理、晶体物理等)、 纳米科学、 量子信息学、现代光学、 原子/ 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和声学等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加强物理学和其它 学科的交叉与结合,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加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在其它科学中的应用。注重生命现象与活动中的物理问题、纳米或低维体系物理的研究。
化学 化学是在 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分离与分析、结构与形态、功能与理论以及相关复杂体系化学过程的科学。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既受到了人类对 新材料、新能源等物质需求的推动,也受到了人类迫切需要了解自身、了解生命现象以及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客观需求的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学应注重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环境化学等各分支学科的深入和均衡发展,加强化学中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基础研究,优先发展与生命科学、新材料和纳米、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有关的化学研究的新生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如绿色化学、 化学生物学等的快速健康发展。
简单的科学手抄报
天文学 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21世纪天文学与 物理学等学科的结合,使人类开始有条件向“最大”尺度的物理规律、“最深”层次的物质结构等重大 科学问题发起冲击。未来15年我国天文学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不同尺度、不同时标、各种极端条件、所有物理规律共同起作用的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其中的星系和 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行星系统(包括太阳系)及 地外生命。“十一五”期间,将加强 比较行星学和月球科学以及空间平台研究,加速建设地面和空间大型望远镜,大力发展全波段 天文。积极参与国际虚拟 天文台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开放天文数据,从天文和工程两个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天文大项目,重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 如日地 空间物理以及天体动力学等。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对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至关重要。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特征,一是对地观测的迅速发展,二是 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十一五”期间,地球科学应保持各分支 学科(包括地质学、 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 测绘科学、 大气科学、 水文科学、空间科学,及 海洋科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工程技术科学中涉及地学的部分)的协调发展,注重 学科间交叉融合。注重发展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及地球模拟系统,推进观测信息共享,发展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各要素综合集成研究方面尺度转换的方法学研究。力争在 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其资源、环境、灾害效应,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和适应,以及中国地域特点和全球意义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逐步将我国的区域优势转化为科学优势。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过程的基础科学,包括生物的结构、分类、形态、生理、 遗传、发育、进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表现出微观与 宏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定性走向定量,由单一 学科走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十一五”期间,要完善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分类学、 生态学、 生物进化等经典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协调布局,加大对各种组学(如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等)、生物信息学、 系统生物学、整合生物学、 计算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支持。积极推进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农学、 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