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手抄报办报内容:“中秋团圆”能否继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经济载体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准确的记载了二十四节万物生态的规律,还同时将中国经济和文化糅合在一起,中国各个节日,几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中秋节正逢一年劳作后丰收喜庆,在这个节日中,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市民也要寻求商机引导消费,文人墨客要在这些节日里云游采风,抒发情怀,国家则利用节日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教化民众,展示国家盛世。然而,这一古老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传统,在百年的革命文化与阶级文化的纷争中,早已溃不成军。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中秋佳节的到来,历代墨客骚人都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美好传奇故事说。他们不是在帮帝王渲染生硬的伦理道德教条,而是在表达一个民族灵魂深处跳动的音节。北宋苏轼为我们留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流露出小小月饼,“馅”内的情与思。在市场大潮中,国人面对金碧辉煌的万元或几十万的月饼,说不出心寒,到不出的失落,至于那月饼“馅”内的洋酒、茶叶、打火机、工艺品、西洋参,金砖等“中秋月贿”文化,真得令古人汗颜,令百姓惊愕。
中秋节的手抄报
面对市场文化蚕食,有一种把中秋节庸俗化的市场取向,正在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市场文化混乱中长大蔓延。他们把浸透着千年血缘相思的文化品牌,包装为散发着腐味的“月贿”,用“文化”铺垫权力与市场媾和的“团圆”之路。韩国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把传统节日异化为讨好上级、攀龙附凤的练兵场,然而我们至今还在别人早已唾弃的原点上,咀嚼、品味着“铜锈”的甘甜与幽香。
韩国中秋节叫“秋夕”,在这一传统节日里韩国市民有5天休息时间,“秋夕”在韩国是文化的气息非常浓厚,节日商品淋琅满目,商场促销价到好处、家人团圆、朋友聚会、交通拥堵,是韩国沉浸在浓郁的“秋夕”气氛之中,让韩国民众都有种想家的冲动,由于韩国将近1/4的人口居住在汉城,因此,每到中秋节,韩国人争先恐后地返回家乡,就会出现“民族大移动”。
韩国人在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上孜孜不倦,在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上也十分固执。最令我们敬佩的是,韩国人执着地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的经济形式,把生活中的韩国“儒家文化”演绎出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剧作,在填补了儒家文化圈亿万民众精神空缺之后,引发了中国人对这个“弹丸”小国文化“入侵”的愤慨和恐慌,人们在指责韩国人不知天高地厚,自言“儒家文化”的传承人和儒家文化经济的载体的同时,也不得不掩面自惭,因为在我们砸烂孔家店的残砖烂瓦之中,韩国人竟然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儒家文化的经济奇迹。
对于文化的态度,近现代的中国思想者和统治者好像没有太多的区分,他们对文化都有一种极为强烈功利主义倾向。这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革命文化与阶级文化是极具破坏力极端的功利性文化,它不仅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还改变中华民族温和、善良、宽厚的秉性,养成了大国的孤独傲慢、民族的狭隘视野、阶级的敌视心态、小民的自私猜疑等心态,蜕变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异类,至今仍然游离于世界文化潮流之外,孤独地寻觅着现代东方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