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手抄报的相关办报内容:关于胡适的读书方法
坊间已经有了无穷多的关于“名人谈读书”之类的书籍,好像也一直很受欢迎。这自然并不奇怪,因为年轻人通常是喜欢了解名人们的成功路劲,看看有无可资借鉴之处,无论是治学或是经商。但说到读书,我认为大可不必去看政治家或者成功商人是如何说的,只看看职业读书人是怎么说的便足矣。不过,即使看这样的书,自己也须多留个心眼,别太当真。我曾经为杂志写过所谓的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现在就接着来聊聊关于胡适谈论的读书方法。
胡适在1925年10月,曾在当时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做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怎样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是“要读何书”,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读什么”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殊不易解决,因为个人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所以他说“我不讲这一类的问题”。二是“读书的功用”,这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为什么读”的问题,他说从前的人都会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现在不这么说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读书是求知识,知识就是权力。而大家都会这么说了,所以胡适说“我也不必讲 ”了。那么胡适要讲什么呢?他只着重讲了“读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怎么读”的问题。这也许和我们大家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因为人们通常对于“怎么读”的关注,要远高于“读什么”和“为什么读”。
于是,胡适就根据他的个人经验,谈到了关于读书的方法。他说:
“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怎么样?既要读得“精”,又要读得“博”,这样的观点你是不是已经很熟悉?
在谈如何“精”的时候,胡适提出了他的著名看法:就是读书要有“四到”。我们都知道以前朱熹提出了“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而胡适在这“三到”之外,再增了一个“手到”。何谓手到?胡适说,“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比如说,查阅工具书,翻看参考书,做做读书札记等等,都是手到。他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这里说的“发表”,不是说文章在报刊发表,而是说把自己接受的信息和思想,经过整理和组织,用文字表达出来。
我爱读书手抄报
这就是胡适所倡导的著名的“读书四到”,不过他说的顺序是“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和朱熹说的“三到”顺序有所不同。人家朱熹是把“心到”在第一位,而胡适把“眼到”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因为朱熹所说的“心到”和胡适所说的“心到”并不是一回事。
朱熹说的“心到”首先是指心思要到,注意力要集中,别读望天书,所以朱熹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最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就看不仔细,就不会专注,只是泛泛地读,决不可能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也不会长久。三到中,心到是最急需的。。
而胡适的“心到”呢,指是却是脑筋要到,眼睛看到了,就该动脑经思考,即他说的“用心考究”,他讲“心到”要懂得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并且还要借助于外在的设备和思想的方法,比如要借助于工具书,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分析,辨析,存疑,他还引宋人张载的话“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等,来阐述读书要学思并重,独立思考。看见了吧,这样的读书,才是胡适所讲的“精读”。
在谈到如何“博”的时候,胡适说“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但他不小心还是又扯到“读书的功用”上去了。他说一是“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二是“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也不可不博”。这意思就是总之要无书不读,如果只读一种书,“则不足以知其书”。
所以最后他说:理想中的学者,即能博大,又能精深。为什么呢?因为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那么“精”和“博”要到什么程度呢?胡适还继续说到:“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
乖乖也,这样的要求,看天下学人,是不是只剩下他胡适一个人了?
好像也不对。
因为胡适本人在1915年2月3日的日记中曾写到,“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曰广大(博),一曰高深(精),两者须相辅相行。务精者每失之隘,务博者每失之浅,其失一也。余失之浅也,不可不以高深矫正之。”意思是说,求精深者总会有所狭隘,而求广博者又往往会肤浅,然后他说自己就失之于浅,也就是说,他自认属于广博型,还不够精深,故还需要更加努力,以高深来矫正自己的浅。
完蛋了。连胡适先生自己都只认为仅有“博”,而还达不到“精”,那么谁还能做到他说的这个既“精”又“博”的份上呢?
奇怪的是,像胡适这样大讲特讲读书又要精又要博的人,在今天依然还大有人在。这种观点好像真的非常流行,没见过谁试图去稍微怀疑一下。
但看看胡适自己的自相矛盾就知道了,这不过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千万不要去当真。否则,恐怕谁也没有办法好好读书了。因为无论你再怎么用功读书,你都会感觉自己并不精深,也并不广博,你会觉得读书对你也许没有多少意义了,就只有失败的沮丧了。那你还读书干吗?不如干脆不读了。
所以,今天如果还有谁拿着胡适这样的观点,动辄要求读书人既要精深,又要广博,其实是害死人的。最好就别理他们。
也许你就会问了,连胡适说的读书方法你都敢说害死人,你算老几呢?有本事你来说个方法试试。
其实和胡适的看法一样,我也认为“怎样读书”是一个核心问题,还真值得大讲特讲。但是,假如你连打算“读什么书”都还没有解决,那“怎样读书”又从何说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