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手抄报2015

发布时间:2017-08-20  编辑:pinda 手机版

   教师节的相关办报资料教育体制改革的转型期2002年——现在

  标志:教育是民生之基,政府办教育在新的高度上再次成为改革的核心

  2002年,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与完善的阶段。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在这个战略部署中.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核心的战略决策之一。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公共事业之一,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再次成为改革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将教育公平问题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2002年前后,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就已经转到了教育公平上。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获得了从上至下的一致关注。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jiaoshijie7.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教师节的手抄报

  由于历史原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课题是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为改变农村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的状况,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落实“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并提出“县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作出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决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随着新机制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被逐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一步步实现了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

  关注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提出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公用经费;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将根据各省份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接收的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给予公用经费和办学条件两方面的奖励。

 

  同时,在区域内部,如何在满足数量需求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教育公平的另一个热点。已经获得了入学机会的人民群众,其追求正转向对教育质量均衡的追求上。在这方面,这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比如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等等。但总体看来,解决质量与均衡发展问题将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