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主题手抄报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7-08-19  编辑:pinda 手机版

   廉洁主题的内容:耐寒唯有东篱菊

  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的品性见美于人。其实,不爱繁华非淡漠,寒门三径有知音,不追名逐利的人,都会对菊花充满好感。

  晋代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诗人,在《饮酒》中,他笔调舒缓地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像一杯淡雅的菊花茶,烟气袅袅,沁人心脾,陶渊明在与菊花相伴的日子里,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得到了诗意上的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成为了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仅仅是因为怡然自得的神采感染着读者吗?不,还要源于“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陶渊明少年时期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但因不愿与企图篡夺东晋政权的桓玄同流合污而辞职回家,后入幕刘裕,又见刘裕黑白不分,妄杀功臣,对宦海的黑暗现象感到了失望,终不屑阿谀奉承而赋着《归去来兮辞》退隐乡里。在隐居生活中,陶渊明与菊相对,品味到了“此中有真意”,何意?应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吧。贪者,欲望太盛矣。饕餮贪得无厌,最终将自己的身体也吃了下去。可见“贪”近乎“贫”,“婪”近乎“焚”。只有看淡了名利,才能看得清自我。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不是长日与酒相欢的,他“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虽然很清苦,但不改初衷,他在《和郭主簿》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让人能够感觉到,隐居已经成为了陶渊明的宗教,而菊花就是陶渊明的经文。清代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吟出:“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后世的每一丛菊花,都染沾着陶渊明那淡然又温暖的精魄。

lianjie8.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廉洁的手抄报

  唐代白居易同情民间疾苦,直言敢谏,为官清廉,诗风以言浅意深为倾向,题材以讽喻诗最为著名,但有一首绝句《咏菊》写的很是清新雅致,将菊花的性情予以升华。“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秋霜才是初降,翠绿的芭蕉和娇嫩的荷花已然无法耐住清寒,而与世无争的菊花却悄然绽放,在晨曦的光线中傲然而立,显得是那么的俊秀脱俗。此诗采用反衬法,以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烘托菊花的清绝耐寒,是自况言志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人如果想永远保持清廉本色,理想信念必不可少。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超越个人,超越岁月,不以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想必菊花是耻与为友的。

 

  另有唐代诗人郑谷的《菊》,以理趣取胜,“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他抓住菊花与蓬蒿枝叶相近的特点,劈头一句:“王孙莫把比蓬蒿”,讽刺了那些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王孙公子,又说菊花饱含冷露,逸散幽香,何曾羡慕过不学无术、百无一用的瓦松呢?赋予了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北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写到菊花可以酿酒,有“治头风、明耳目”之效,想来若是和诗入肠,也会满腹清气吧。南宋郑思肖《题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深秋的菊花虽然形容干枯了,却暗香依旧,紧抱技头,不会堕落在地,其高尚的气节令人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