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办报内容:以“信”为基
诚信,作为一种人格修养,是“诚”德、“信”德长期践行的内化,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论语》指出,人应该“主忠信,行笃敬”在孔子与其弟子子贡关于何为“士”的一段对话中也可看出,如果一个人无诚无信,怎么可能在社会立足,前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狂而不直,侗而不愿,住住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基于这样的伦理道德定位,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古代社会里,诚信便成为了立志为学的士大夫必备的道德品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为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西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硅硅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在这里就明确指出古之学者首先必须兢兢于务本进德,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即“人无信不立”;同时孔子也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连起码的诚信之德都没有的人是不足以称之为“士”的,只能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小人”。
诚实守信的手抄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否,在孔子看来,即使是被比作“钢铁长城”的军队、就算是“民以食为天”的价值观,“民信”仍然比“足食”、“足兵”来得更为重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真理性,作为一个治国者,首先必须要做到守信,对民众讲信用来赢得民众的拥护爱戴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信”被提高到了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更明确指出“民无信不立”,使“信”成为基本的政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