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手抄报图片2
科学手抄报资料: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上的太阳黑子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自春秋至清初我国日食记录约1000次,月食记录约900次,新星和超新星记录60多颗,极光记录300多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两人之手,他们各自记录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现存绘制于1190年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有星1434颗。而西方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没有一幅星图载星超过1100颗。公元前3~前2世纪的行星观测已能相当精确地得出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表以及它们的会合周期。精密的仪器是精确观测天象的基础,我国古代天文仪器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如东汉张衡(78~139)发明的水运浑天仪、唐代僧一行(683~727)等人研制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都是同时期世界上第一流的天文观测仪器。宋代苏颂(1020~1101)建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计时和表演功能于一身。元代郭守敬(1231~1316)创制的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领先了300多年。
科学手抄报图片3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制定较好的历法,我国天文历法之多为世界第一。为追求与天象观测更为符合,前后共制有100多种历法。商代时即有置闰的方法;包括年月日、节气、日月五星位置、日月食预报等内容的阴阳历体系,在汉代就已形成。南北朝何承天(370~447)制定的"元嘉历"定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5日,与现代测值29·530588日相比,误差极小。南宋时的"统天历"回归年长365.2425日,比欧洲人达到此精确度早了近400年。
科学手抄报图片4
中国古代关于宇窗结构的理论,在公元1~2世纪时先后出现了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派。盖天说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宣夜说则提出"天无形质"、"高远无极",日月星辰都是悬浮在空中的观点.这三派曾展开过激烈争论。但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宇宙模型。
科学手抄报图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