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手抄报办报素材:中国老人过生日与祝寿的起源和讲究
关于过生日的起源,早在先秦《礼记、内则》中就曾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意思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后,如果是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手绢。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摆宴庆祝,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过生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过生日呢?《汉书·卢绾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不仅住在一起,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知道后前来祝贺,后来又“复贺”,这个日期就有可能是两个孩子的生日。可以看出,过生日的习俗在秦末已经十分流行了。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生日的本义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来追思母亲临产及分娩时的痛苦,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俗话说:“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北方做生日大部分是出于儒家的孝亲观念,比较严肃正式,多少有点哀戚的色彩。据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坚持不搞生日庆贺,然而每年庆祝生日的习俗却已在我国江南的部分地区悄悄流行起来了。
每逢生辰,山西各地都有举家庆贺,甚至大宴亲友和宾客的习俗。
重阳节手抄报的版面设计
河东民间过寿一般有“过三不过四”的说法,即三十开始庆寿,四十不庆,因为“四十”的“四”谐音是“死”,所以人们比较忌讳。因此三十过后直到五十岁才开始第二个寿辰,以后每隔十年庆祝一次,直到儿娶媳,女出嫁才开始每年庆祝。每年生日庆,名为“散生日”,家庭成员自行庆祝。六十岁年满花甲,七十岁年届古稀,此后逢九之年,名曰“晋九”,逢十之年,名为“整寿”或“大寿”。大动亲友,隆重庆祝,有钱人家甚至设戏台一连庆祝几天。
祝寿时要办宴席,寿越高,规模愈大,宴席愈丰盛。民间如新绛、稷山等地,最隆重的寿席叫冲九,即十三碟,八小碗,八大碗,外加一只鸡,共三十个菜。
亲朋好友来庆贺时,一般都带“寿桃”,祝老人福寿绵长,福贵长存。亲戚来后,让过寿的人暂时到邻居家或坐在街上,亲朋好友要举着红旗,吹着号,打着锣去迎接寿人,寿人走在最前面,就像官老爷那么神气!回到家里,烧香祭祖,亲友磕头祝寿,寿人坐在上房的上座,如果老伴在世,并坐上座。如失配偶,男寿人请男的,女寿人请女的陪坐,孙媳站在寿人椅子后伺候。早上吃喜面,桌上放一个小盘,每人从自己的碗里夹两根面放到盘里,让寿人吃,谓之“添寿”。中午吃席,也要“添寿”,请寿人吃掉。然后亲朋不动身,寿人之子女要向他们致谢,叫做“谢寿”,体现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优秀民族传统,河东民间为老人过寿的传统习俗仍有很多保留至今。
更多重阳节板报内容推荐: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