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主题的办报内容
以之修身则能成圣贤,以之齐家则家和,以之治国则可使天下安享太平。它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孝”是人人应尽之责。“孝”的起码要求是子女对父母要“养”。子女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但更为重要的是“敬”。如果只“养”不“敬”,那么,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对于孝子的要求,则是对其父母的“居”、“养”、“病”、“丧”、“祭”等五个方面,分别尽力做到“敬”、“乐”、“忧”、“哀”、“严”。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才算是一个孝子,才算是完全彻底地对父母的一生尽到了孝的责任。可见,传统孝道文化对“孝”的要求也是分层次的。家家有老人,人人都尽孝,则代际关系必然融洽,家庭成员必然会和睦相处。
2、“孝”是立身之本。孔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还指出,要保护好父母给予的发肤,使之不受毁伤,这是孝的开始。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如何检验个人的孝与不孝,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上引文可知,孝顺父母,忠于君主,是立身的前提。而“孝”则始于自我保护,终于立身行道。所谓“立身行道”,就是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自立,言行端正,诚实守信,成就一翻事业,以扬名身,显父母。
重阳节主题的手抄报
3、“孝”是齐家之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传统的大家庭,几代同堂,关系复杂。在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代际关系。而传统的孝亲敬老文化,则是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等各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等,都可以规范家庭成员行为,协调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4、“孝”是治国之基。如《孝经》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别规定了具体的守则。如果从天子到士庶人,都能按孝的要求践行孝道,在家都能孝顺父母,并能按不同等级所担任的职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天子能将“德教加于百姓”,诸侯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卿大夫能遵纪守法,士能“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则国家必然能得到治理,民众必然能安享太平。
对中华传统孝亲敬老文化,应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发展创新。如传统孝亲敬老文化中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父母辞世,要“守孝三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男婚女嫁,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以及君对臣、官对民、父母对儿女的绝对专权,旧的忠君、愚孝、贞节观念、宗法观念等等糟粕,应一律摒弃,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新的孝亲敬老文化,以适应协调代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